“荷鋤也可弄丹青,不描花草畫虎雄。潑墨豈只為斗米,虎虎生風長精神。”這是2008年2月7日,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回復王公莊農民朋友一封信的結尾詩,詩境大氣,情感樸素,目前被醒目地鐫刻在王公莊藝術展廳一樓的影壁墻上。四句短詩,體現出黨和政府一直以來對成長中的王公莊一貫的關愛和扶持,描繪出一個叫王公莊的現代新農村充滿傳奇色彩的真實面貌,而且向我們詮釋了在艱辛中不斷求索、在文化創意時代搶抓機遇、在市場激烈的競爭中勇于拓展、在穩定持續的發展中謀求跨越的“王公莊精神”。
一個人能站多高?望多遠?牛頓的回答最富有啟迪:我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的確,是更多堅實的“肩膀”,為王公莊人搭建起有力的人梯,讓王公莊人站在了更高處,望到了一個更為廣闊、有為的大世界。
歷史為什么選擇了王公莊
農村藝術展廳,農民畫室,農民畫展,農民海外繪畫交流展……目前的“中國畫虎第一村”王公莊村,正向著中國為數不多的藝術村闊步挺進。
世界各地的藝術區或藝術村,近來可以叫成文化產業區或文化產業村了。盡管各有各的類型,但大多數發展內容很單純,主要在協助藝術家創作。
王公莊畫虎藝術村的發展,它的特殊之處,是它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變革中,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村莊遇到了一個特殊的際遇。在王公莊村文化廣場西側的二樓展廳內,古色古香的木雕影壁墻上,紅底燙金的幾行醒目大字,是“十七大”報告論改革的一段話: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營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的文化業態,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一個不起眼的村莊的發展方向被改變,這段話是當之無愧的指引和依托。
“如果單靠農民畫家自個兒跑渠道,往撐了講,‘虎王’級別的也就年收入1萬元,但在各級黨委、政府介入推廣民權虎、畫虎村品牌后,他們的收入何止漲了10倍!”北關鎮副鎮長李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