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商丘 >> 傳統文藝 >> 商丘曲藝 >> 瀏覽商丘
精彩推薦
熱點關注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熱點排行

河南墜子

2016/5/17 17:53:23 點擊數: 【字體:

河南墜子

    河南墜子,傳入曲種。在全地區發展而又形成以商丘為中心的流派—東路墜子。河南墜子是商丘地區的主要曲種之一。據1988年曲藝藝人普查登記,共調查藝人972人,其中墜子藝人為508人,占51. 2%。
   
    河南墜子的產生,據《中國戲曲曲藝詞典》載:因其主要伴奏樂器“墜子”而得名。一說系由“鶯歌柳書”和“道情書”的結合而形成,產生于1900年前后;一說脫胎于“三弦書”,后與“道情”結合,清道光年間已經出現。也有認為鶯歌柳書即是三弦書一支,因而,兩種說法均可成立。在形成過程中,由于流行地區和受其他藝術形式影響的不同,又有東路墜子、西路墜子、北路墜子之分。
   
    河南墜子傳入商丘地區的情況,尚未發現有文字記載,從諸多藝人的口碑資料得知,是清末與漁鼓道情結合而演變來的。據永城縣老藝人座談會提供的情況,河南墜子是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由永城縣喬破樓村人喬茂先傳入永城境內,先在縣西部地區活動。其女喬德俠(1903年生)說,她父親初演唱時,自己踩打腳梆,自拉自唱;后來發展為一拉一唱,即伴奏者踩打腳梆拉弦,演唱者執簡板、敲書鼓,邊打邊唱。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永城龍崗魏莊的呂岳山(藝名立山)懷抱漁鼓,手持簡板,有墜子伴奏而演唱,稱為“漁鼓墜”。虞城縣老藝人張志清(胡明善的徒弟)和胡德勝(胡明善的本族孫子)介紹,虞城縣鄭集金胡莊的藝人胡明善,約出生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十七八歲時學唱漁鼓道情,二十五六歲(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前后)時,改唱漁鼓墜。1904年出生的虞城縣墜子老藝人邢湘云說:“我十幾歲時,聽了鹿邑縣劉老亭的墜子書后,才下決心由道情學唱墜子的。”1879年出生的民權縣藝人李明貴,1910年前后常在開封相國寺演唱漁鼓道情,他看到墜子很受歡迎,就學唱墜子,后在睢縣、民權、杞縣一帶很有名氣。睢縣的馬至川1864年跟鹿邑縣的景明生學唱墜子。商丘縣的部分農村至今還有把墜子稱為道情的。
   
    民國時期,商丘地區的河南墜子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演出陣容,并形成以商丘為中心的東路墜子流派。一批造詣深、影響大的藝人相繼出現。商丘縣的張志坤曾在濟南同謝大玉同棚演出過,在天津與喬清秀、徐二玉多次接觸,學到不少演技和曲(書)目,他演唱講究,有名人風度,被譽為“活張飛”、“翁倒山”;其女張大貴曾受過徐二玉指點,并吸收了梨花大鼓、京韻大鼓的一些韻昧及其他藝術的唱功特點,演唱細膩,纏綿抒情,催人淚下,觀眾說:“南會到北會,要聽還是張大貴。”被稱為“墜子文狀元”。劉宗堂之女劉世紅因長得白,有“白妮”之稱,她善于鉆研,大膽吸收,不僅引進民歌小調,而且引進豫劇、越調、曲劇、柳琴等劇種的唱腔,有時甚至運用黑頭唱腔,聲震曲棚,令人振奮,被稱為“墜子武狀元”,送外號“綠鋼皮”(因她演出時常穿一身綠旗袍,演唱火爆,口快如刀,似綠色的火車車廂,故送此美稱),并有“東集到西集,誰不知道綠鋼皮?”之說。“文狀元”,“武狀元”,加上唱得好,長得俏”的王玉蘭、王玉鳳倆姐妹,成為“四大名旦”、“四大家族”。同時,商丘縣的四大名將李鳳鳴、范治堂、艾永貴、艾寶連,虞城縣的胡明善、胡二妮、邢湘云,夏邑縣的彭曉山、張汝漢,永城縣的邵元振、喬德俠,民權縣的李明貴、王世顯,柘城縣的王孝忠、趙連科、馬忠臣,寧陵縣的李永高、王志家,睢縣的徐振東、馬至川、陳富貴等,都是各響一方的墜子名宿,他們在廣大群眾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很受歡迎。
   
    河南墜子藝術在這么多的藝人不斷學習和鉆研中,迅速地和本地區的口音方言、風俗人情、民曲小調結合起來,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和韻味的東路墜子流派,并在皖北、蘇北、魯西南等地傳播。商丘地區八縣一市,除睢縣、民權縣部分鄉鎮受中路墜子的影響,而具有東中兩路墜子的特色外,其余廣大地區都屬于東路墜子。
   
    東路墜子,又叫下路墜子。以柔美、纏綿、細膩、善于抒情為其藝術特色,其唱腔大都起在眼上,落于板后,拖腔的小腔彎兒,優美動聽,曲調多為下行式,伴奏者不用腳梆,唱腔和唱詞道白富有豫東的鄉土氣息(其唱腔特色詳見音樂部分)。在演唱時,唱者手持簡板,作為擊節,伴奏者拉墜胡,平時的演出形式基本上是一拉一唱,也有二人對唱的,稱“對口墜子”,建國后也有多人合唱的形式,樂器也有所增添。墜子的音樂曲調屬于板腔體,同時也保留了一些漁鼓的常用曲調,主要板式有,[引子]、[平腔]、[大寒韻]、【小寒韻]、[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韻]、[巧十字]、[拙十字]、[大過門]、(小過門]、[截字韻]、[金勾掛]、[大五板]、[小五板]、[快扎板]、[揚子腔]、[緊板]、[慢板]、[快板]、[飛板]、[垛板]、[散板)等。但其板式多變,不規范。特別是有許多藝人在演唱大書時隨意性很大,時有大段的豫劇、大平調、二夾弦、曲劇等唱腔即興唱出。其唱詞基本為七字句、十字句、五字句,有時也有三字句和長短句交錯運用。短篇曲目以唱為主,夾少許道白,一般有固定的唱詞,稱為“死口書”;中長篇書目有說有唱,大多根據情節的需要,臨場發揮,一般無固定的唱詞和說白,稱為“活口書”。
   
    建國后的五十年代,由于黨和政府對曲藝藝術的高度重視,東路墜子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演出活動有組織有計劃的展開,整理改編和創作的曲(書)目不斷涌現,演唱新秀如雨后春筍,茁壯成長。其中頗有成就和影響的有“唱得好,長得俏”的邢玉霞,獲全省會演優秀演員獎的尤桂琴,曾赴朝鮮慰問志愿軍將士的呂明琴、戚桂芝和弦手段養明,“身段美,唱得甜”的宋愛華,還有全國馳名的徐玉蘭(徐大玉之女)等等,都繼承和發揚了東路墜子的藝術風格,使這一流派聲名遠播,廣為流傳,呈現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間,墜子藝術和其它曲藝藝術遭到了同樣的命運,藝人的演出活動被禁止,不少老藝人被戴上“曲霸”的帽子而受到批斗下放,甚至失去了生活的自由。名藝人馬艷秋就是因此被迫害致死的。
   
    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黨政部門的職能得以恢復而走上正軌,傳統曲(書)目逐漸開放,藝人又開始了演出活動。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加強了對藝人的組織和指導,多次舉辦會演、調演和比賽,又為東路墜子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由于要登上大舞臺,要上電視,墜子藝術在唱腔設計、樂器伴奏、美術和服裝道具等方面,開始進行改進和革新,逐步向現代化邁進。
   
    河南墜子的門派輩份排字和漁鼓道情相同,都是按道教的百字譜排列的。墜子的主要曲(書)目也多來自道情和其它曲種。東路墜子的主要傳統書目有《大西廂》、《九美圖》、《下南唐》、《天寶圖》、《張廷秀私訪》、《孟麗君》和許多的公案、長槍類大書;,曲目主要有《小黑驢》、《偷石榴》、《師婆子下神》、《小尼姑哭五更》、《于婆勸架》、《王婆罵雞》和《紅樓》、《三國》中的段
子以及反映呂蒙正事跡的一些小段。主要現代曲(書)目有《林海雪原》、《烈火金剛》、《鐵道游擊隊》、《血海深仇》、《拾棉花》和一些歌頌雷鋒、焦裕祿等英雄模范的段子。
   
    東路墜子的長篇大書頗有特色,素有“東路書西路段”之說。有的大書一唱就是幾十天,緊緊扣住聽眾,小段只是用于開書前的墊場。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下一條:評書上一條:清音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