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傳入曲種。又叫評詞。一人表演,只說不唱,表演時以醒木作道具渲染氣氛,引人注意,另用一折扇或一根小木棍輔助表演。據1988年普查統計,全地區共有評書藝人39人。他們大多活動于城鎮書場,在農村經常演出的幾乎沒有。
評書傳人商丘的時間尚無史料可證,只有藝人和評書愛好者提供的一些口碑情況。據商丘縣老藝人和曲藝老聽眾傳說,明末清初的著名說書家柳敬亭,人稱柳大麻子(1587年——約1670年),曾來商丘(當時的歸德府)看望侯方域及其夫人、秦淮名妓李香君,在商丘說過書,極受歡迎,并留傳下來一些軼聞故事。當時,歸德城里有名的八大家沈、宋、侯、葉、余、劉、高、楊,都愛聽書,還把藝人請到家里演唱。他們都有家班,既演戲劇,又唱小曲。另據永城縣86歲的張景志,83歲的張宇瑞回憶:清光緒五年(1879年),永城縣城內就有本縣落魄文人說評書。永城評書藝人郭自謙(1874-1933) 16歲時,拜一位姓張的拔貢的父親(大鼓藝人)為師,學藝三年后行藝說評書,他口齒流利,語言形象,特別是他說的《濟公傳》使聽眾傾服,被稱為“活濟公”。虞城縣的老藝人回憶:1922年,商丘縣的評書藝人崔景州(綽號老拔貢)在縣城(今利民鎮)老衙門附近的書場說了一年多書,聽眾有增無減。與此同時,商丘縣還有兩位較有名望的評書藝人,高紀思熟讀《三國》,有時說的竟和書上一字不差;王秋也有“活濟公”之稱。
評書藝人最多、水平較高的當數五十年代初期的商丘縣和商丘市。主要藝人有朱子英、宋克真、尤志林、馬現瑞等。當時,在商丘市的聽眾中,流傳著“三英加一鮑,王長友跟著瞎胡鬧”的說法。三英指的是河南省的三位著名評書藝人朱子英、趙中英、吳志英,一鮑指的是相聲藝人亳縣的鮑志安。朱子英師承毫縣評書藝人洪天覺。他臺風端正,嗓音洪亮,口齒清楚,用商丘的土語方言和口音,鄉土氣息濃郁,名噪一時,宋克真也是洪天覺的徒弟,他善于刻畫人物,語言生動形象,表演分寸恰到好處。尤志林善說《三俠劍》、《雍正劍俠圖》等大書,他說書時很少坐著,手掂小木棍做道具,表演維妙維肖。馬現瑞人稱馬瞎子,其實并不瞎,他善說《濟公傳》、《八宗劍俠》等,表演時渾身用勁,搖頭晃腦,唯有眼睛瞪不大,故有馬瞎子之稱。王長友為另有特色的評書藝人,多以《聊齋》中的小段鋪衍成篇,’間插許多騷故事,加上《笑林廣記》及其他的騷笑話,所以葷口居多,雖謝絕婦女入場,但其叫座率卻較高。因其所說內容多為男女關系之事,故有“王長友跟著瞎胡鬧”之說。他們都為商丘地區評書的傳播做出了很大貢獻,特別是朱子英還培養了許多徒弟。
六十年代的彭思濤、謝善修也頗具特色。彭原為中學教師,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之后,開始以說書謀生,不久即在豫南桐柏一帶有了名氣,被稱為彭大胡子。他又把自己的一雙女兒培養為墜子演員,兩個女兒進步甚快,聲望日高,至今仍在廣大農村演出。他能說會編,自撰的大書《劍蹤俠影》、《紫燕雙飛》等廣為流傳。謝善修會的戲多書多,曾做過戲劇導演和演員,說表都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八十年代仍在從事評書事業的較有水平者有朱子英的徒弟胡曉亭、潘化民和馬立幫、陳體發、程遠波、王安民、孫智廣以及宋克真的族孫宋崇山等。
評書的演說形式和基本的表演程式,在商丘地區并無大的發展和變化。本地區的評書藝人幾乎全部是用豫東口音說的,雖非普通話,但商丘口音屬于北方語系,只有個別字與普通話的發音不同。所以聽起來既有豫東的鄉土味,而使本地人感到親切,又可活動于較大的地域范圍。
評書的傳統書甚多,主要有《濟公傳》、《封神演義》、《臨潼斗寶》、《孫龐斗智》、《三俠劍》、《雍正劍俠圖》、《青衣女俠》、《南宋英烈》、《大快人心》、《鐵獅仇》、《朗清八義》、《三國》、《西游記》等。主要現代曲(書)目有《烈火金剛》、《林海雪原》、《敵后武工隊》、《小女婿》、《血海深仇》、《小寡婦改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