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從元謀猿人算起已有170多萬年的歷史,至葛天氏時方進入原始農業階段。《葛天氏之樂》八部分歌舞中有“奮五谷”、“總禽獸之極”兩部分與農業有關,說明葛天氏族部落在中國進入原始農業的時間相對較早,其農牧經驗相對較高,為中國原始農業的創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勞。該樂所載歌舞證實,葛天氏族部落為生計不僅辛苦耕作,樹藝五谷(“奮五谷”),而且還尊崇大地、辨識土性(“依地德”)和祈敬上天、觀察日月運行、天氣變化的規律(“敬天常”),已能自覺地對農業的自然再生產過程進行不斷地探索。
《葛天氏之樂》不僅是中國最早的歌舞,而且是中國第一部有文字記載的歌舞。古時,最初的舞蹈、唱歌均是在勞動過程中逐漸萌發、形成的,其舞蹈動作和歌唱內容也常常是勞動過程的簡單再現。為慶祝捕獵勝利、谷物豐收或某一重大活動,人們手舞足蹈,就是最原始的舞蹈;人們勞動中所哼的號子,就是最原始的歌;唱歌和舞蹈的結合,就是最早的歌舞。該樂是操牛尾的三人共同完成,內容有八部分,無論從其規模還是從其復雜程度來看,都已相當完整。故該樂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源頭之一。
《葛天氏之樂》不僅是中國的第一部歌舞,而且是中國的第一部保健操舞和中國第一套仿生氣功譜。原始人的保健和氣功活動產生于人類早期的最基本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并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而日趨成熟。《黃帝內經·素論·移精變氣論》云:“遠古民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文中的“動作”,指勞動或模仿勞動的肢體運動;所謂“陰居”,則是指寧靜地休息。原始人正是通過歌舞或靜養的方式來抵御寒暑,達到保健功效的。甲骨文的“舞”字的形狀是一個人持牛尾手舞足蹈的樣子。《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中在記述“陶陶氏歌舞”時云:“陶唐氏之時,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路史·前紀》在記述“陰康氏之舞”時云:“陰康氏之時,水潰不疏,江不行其原,陰凝而 ,人既郁于內,腠理滯著而多腫袿,得所以利其關節者,乃制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導之。”陶唐氏和陰康氏的時代均晚于葛天氏,那時的先哲們仍仿照葛天氏,引導人們以舞的方式治療因風濕而引起的各種病癥,以舞的方式宣達腠理、利達關節、祛病保健。
且歌且舞的《葛天氏之樂》是原始人的集體保健操舞,其功能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為大型慶典活動助興,二是可以自娛自樂,三是可以陶冶性情,四是可保肝養氣,五是可以祛病健身,六是可以傳播文化,七是可以歌頌正義與鞭撻丑惡,八是可以鼓舞人們的斗志。
創作《葛天氏之樂》的葛天氏,既是商丘人的先祖,也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其創作的《葛天氏之樂》,不僅可以讓后人了解遠古時代原始人類生活的片斷,而且還顯現了葛天氏族部落在與大自然作斗爭、求生存的同時,在原始農業、原始歌舞、原始氣功保健等方面的艱辛探索及不朽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