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安成的幾件作品中感到了‘靈氣’——用筆的瀟灑,行氣的自由連貫,以‘意’為之的感悟能力,這一切,并非每位學書者都具備。”著名書法家周俊杰評論,“安成對宋人書法的意特別關注,學書取其意,揮灑時以濃情貫注其間,所以他的書作便有一股令人感動不已的勢。”
省書協主席宋華平認為,劉安成的行草書一改米芾的開合多變、奔放無羈的情懷和氣勢,轉變為疏朗清麗、妙趣橫生的意態,伸縮有致、縱橫自如的閑雅,在有限的筆墨線條組合形式中,表現出豐富無限的藝術創造者的情感意趣和精神追求,給觀賞者取之不盡的聯想和啟迪。
《安成書論》:書道即正道
《安成書論》近段由河南電視臺播出,共45講,由道入術,高屋建瓴,綱舉目張,講授了中國書法史,以及書法與現代生活、書法藝術所呈現的美等。在學習方法上,從“敬帖、選帖、讀帖、臨帖、入帖、出帖”幾方面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授課。書論的重磅內容,為安成先生親授米芾行書技法。在此,他將習研多年的心得領悟,由點及面,自淺入深,和盤托出。
《安成書論》一掃以前書法講座沉悶無趣之風,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受到各界好評。有人說,“安成先生談藝篇章,領讀古今大家作品,宏論迭出,仿若浮一大白,令人沉醉。”
書而有法,書而有道。書法并非只是“技”的學問,里面充滿了“道”。劉安成在講書法理論時,著重強調了“書道”。劉安成講的是書法,也是在布道。因為劉先生既是書法家,也是一位財政干部,滿篇講座,家國天下的赤子情懷貫穿始終,令人感動。韻、法、意、態、勢五法,是書法之道,也是藝術之道,更是人生境界之道。
一位從事多年書法創作的人士觀后評論,“從《安成書論》中,我看到了中國書法的千年之道,從王羲之到顏真卿再到米芾的大家之道,同時也看到了寫字就是做人之道,看到了書法和天下大勢相連的為政之道。因而,從中可得出結論,書道即正道。”
風雅才子:集眾藝于一身,凸顯于書法
劉安成是出名的風雅才子,其才思敏捷、博學多才,不僅寫得一手好字,而且寫得一手好散文。書法之外,還長于音樂與體育。小時候一天專業沒學過,卻及早會開譜,通樂理,善樂器,還擁有一副令人稱奇的歌喉,他頗具基本功的民族唱法每每贏得專業人士的贊嘆。有人評論,正是優雅健康的書法藝術美、動聽悅耳的音樂藝術美、揮灑自如的體育運動美,塑造了安成先生容納百川、淡定儒雅的風格。
劉安成大學專業是財經,當談到其與藝術的關聯,他說,財經和藝術沒有什么更多的關聯。財經需要理性做支持,藝術靠的是感覺和個性。他遺憾自己在大學沒有學中文和音樂專業。但業余對藝術卻格外鐘情,像迷戀情人一樣迷戀書法藝術,并投入到狂熱的追求當中。
劉安成說:書法和其他的藝術形式都是相通的,書法里也有音樂,有節奏感韻律感。如東坡先生的《大江東去》、王羲之的《蘭亭序》皆是大美大音,藝術之絕響。
欣賞劉安成的書法,那飽滿酣暢的運筆,意韻濃郁的內涵,足見其精神氣質的體現,讓人感受到樂曲的起伏與律動。
人未磨墨墨磨人。劉安成強烈的藝術氣質主要表現在書法上。因為浸淫書法,劉安成常常“沉醉不醒”,欲罷不能,一寫就是大半個通宵。“實際生活中根本不能喝酒,沾一口酒就要進醫院。”所以他把別人喝酒應酬的時間,拿來看帖,讀書,寫字,把濃濃的醉意、飄然欲仙的感受帶到書法創作中來。
“我對自己學書的定位是,通過不懈的追求,汲取典籍,逐漸諳熟米書的墨韻,再旁涉如黃山谷氣勢的開張,輔以東坡之‘單鉤執筆’,王鐸的雄肆厚重、縱逸蘊藉,徜徉在‘似與不似之間’,從而實現書風的漸變,自以為還是可以期待的。”
談起河南書法,劉安成謙虛地說:“河南是書法重地,高手太多了,本人只不過是書法殿堂里一個虔誠的朝圣者,以在漸變中求立求新,在經典中尋精微。”劉安成給自己的書房取名“井天齋”,意在告誡自己“藝無止境”。
書為心畫:“志于道”、“依于仁”,淡泊修身
書法的筆畫之跡,流溢出萬象之美和人的內心之美。書者,如其人,如其面,如其心。劉熙載云“胸中具磅礴之氣”,才能“腕間具真實之力”,說明書家書寫的過程,就是陶冶人格、歷練意志的過程。可見人品重于書品。
劉安成曾在文中形象地描述自己的書法生涯,“書法之道,寂寞并快樂著。一桿軟筆,飽含墨汁,在宣紙上漫步、思考,何其樂哉。”
“學習書法是為了擺脫粗俗,接近高雅。哲學、美學方方面面都要涉獵。技法之外,便是學養和境界。書如心畫,字如其人。從中折射出一個人的綜合修為。難以想象一個粗俗的人能寫出賞心悅目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