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河南電視臺熱播的電視書法藝術講座——《安成書論》在圈內引起很大反響。業內人士和書法愛好者稱贊有加,一時好評如潮。據悉,45集的《安成書論》是劉安成習字、著書、立說三部曲中的扛鼎之作,也是劉安成先生從書法實踐向理論研究、人文關懷方向過渡的開山之斧,達到了藝術修為、實踐應用和教理相彰的高度結合,使人回味無窮,獲益匪淺。
劉安成先生在工作和書法方面皆非等閑之輩,一個是省財政廳官員,一個是省書協副主席,其舉足輕重的行政職務與頗有影響的書協職務,讓人掂得出其中的分量與成就。劉安成如何在兩者之間游刃有余,尤其在書法藝術方面臨池不輟,達到很高的造詣呢?日前,記者采訪了劉安成先生。鄭州晚報記者 尚新嬌
藝術風格:以王為底,以米為表
劉安成年幼習書,后拜張海、周俊杰等名家為師,從顏柳、二王入手,后定位于米芾,力求變王氏書風的靜態美為動態美,尋求與自己性格及藝術追求相契合的內在精神,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劉安成先生追求用筆的靈活多變、酣暢淋漓、沉著痛快,從而形成以王為底、以米為表、沉穩爽健、飄逸華滋的藝術風格,其顧盼俯仰的意象中既有大江東去的豪放,又有小橋流水般的蘊藉。
縱觀中國書法,劉安成總結, “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清至今尚勢”。他認為,“道者,近乎技矣!”得到了這個“道”,就是找到了書法發展變化的歷史規律,學習書法的“術”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