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舞不同于舞獅,也異于舞龍,其造型為“龍頭、鹿角、蛇身、羊蹄、牛尾”,舞動時,一人舞麒麟頭,一人舞麒麟尾,兩人配合默契,以此把傳說中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動靜神態表現得栩栩如生。逢年過節人們舞起麒麟,以表達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麒麟舞的傳統表演形式可分為3段,分別是盤門、平地表演和桌上表演,其中桌上表演最為驚險,一場麒麟舞全套下來,表演者往往是大汗淋漓。
另外,麒麟舞也稱為“武”麒麟,因為麒麟隊往往就等于武術隊,不僅舞麒麟者大都身懷武功,而且麒麟套路本身就和武功套路一脈相承。
明末清初,迷信活動盛行,當地老百姓最為信奉火神。當時大劉寨村西有一座火神廟,村民組成火神會,定期祭祀、朝拜,祈求火神爺保佑全家平安、人壽年豐。人們把麒麟奉若神明,平時藏麒麟于火神廟中,作為火神爺的坐騎,每逢正月初七(火神爺生日),火神會的信徒們焚香、燒紙、叩頭,尊請麒麟下駕,開始舞玩。直到二月二,眾人敲鑼打鼓,才將麒麟送回廟中,復請麒麟上駕。
麒麟下駕之后,兩人手執“明棍”從廟內躥出,開始盤門表演。“明棍”長5尺,兩端點燃火香,舞動時呼呼生風,火光四射,上下翻騰,似流星追逐,如光環套疊。然后以“盆炮”為令,兩人持內燃蠟燭的繡球引麒麟出廟,此段禮儀表演全在廟門外舉行,故曰盤門。
麒麟入場后開始平地表演,一對麒麟,一張一弛,剛柔相濟,生動有趣;持繡球者或站立、或蹲伏、或前瞻,挑逗著麒麟。麒麟表現出有時樂、有時怒、有時騰空而起、有時匍匐在地等各種舞蹈動作。
平地表演后,開始桌上表演,13張方桌擺成3層,兩只麒麟做著各種動作往上跳躍,把整個舞蹈推向高潮,動作驚險,群眾無不屏息觀看。等回過神來爭著放鞭炮、吹口哨等,場面很是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