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臺又叫閼伯臺。說起火神臺這個名字,現在的大部分商丘人都知道。然而在20多年前,知道火神臺的商丘人卻寥寥無幾。“上世紀80年代初期,我們曾對火神臺在商丘的知名度做過一個調查,結果人們十有八九都不知道火神臺,或是不知道火神臺在哪里。”火神臺景區管理處副主任胡獻良說。
那么,火神臺為什么在30年前默默無聞,而現在又廣為人知呢?這里面的答案離不開火神臺文化內涵的興起和重建——對火神祭祀的現代性傳承。
改革開放以后
火神祭祀得以恢復 進而形成廟會
火神臺并不僅是作為一個簡單的臺子存在的,它能夠經歷中華千年歷史而屹立不倒,主要是因為它作為一種承載人們對祖先崇拜和仰慕的祭祀平臺,凝聚了歷史的精神,進而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
我們先不談歷史傳說中的火神臺和火神祭祀。我們先說一說大家都能看得到,回憶起來的現在的火神臺以及火神祭祀。
還是在1978年的時候,原商丘縣火神臺村的村民就開始自發的到火神臺進行祭祀活動,中斷了近30年的火神祭祀得以恢復。但是,直到1986年,火神臺上都沒有香火,甚至是連火神的神像都沒有。這又是為什么呢?
由于一些歷史原因,火神臺上早就沒有神像了,火神臺周圍的那些蒼天古樹也早就沒有了。“但是,后來去火神臺祭祀的村民都是非常虔誠的。到正月初四的時候,村里的老人都會爬到火神臺上,對著空無一物的火神臺大殿叩首跪拜。”胡獻良說,“那個時候,根本就沒有香可以買,所以即使在正月初七火神閼伯生日那天,火神臺上也沒有香火。”
改革開放后重新興起的火神祭祀是先有“廟”后有“會”的。“廟”是對火神的祭祀。“會”就是集會。“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普及后,火神臺周邊的村民對各種農具的需求量開始多了,同時人們手里也開始有錢了。因此在農閑的時候,主要是在農歷正月初四到初七這段時間,依附于火神祭祀的集會就開始形成了。”胡獻良說,大概在1986年的時候,火神臺廟會開始初現規模,而火神臺上開始有神像和香火也出現在1986年。
上世紀80年代
火神臺修葺一新 火神祭祀開始興起
雖然現在不好說商丘最早的文化旅游項目開端于何時,但是火神祭祀和火神臺絕對可以說是我市最早就被包裝的文化旅游項目之一。
1988年,當時還是火神臺村黨支部書記的胡獻良在報紙上看到了國家開始支持地方旅游業的發展。在那一年,以火神臺村為主,加之周邊的陳莊和李肥園等村的配合,火神臺開發基金會成立了。
“早在1982年的時候,火神臺村的村民已經開始對火神臺進行保護修復了,那時候村民都是撿石頭對火神臺進行修葺。1986年,當時的村辦企業出錢,村民出力,在火神臺上修建了一尊火神像,并在火神臺周圍拉起了圍墻,大致修繕了火神臺前面的土路。”胡獻良說,現在火神臺上的神像修建于1988年,當時修建火神像以及火神周圍的六尊石像花費7000多元,加之對火神臺進行了大規模整修,當年共花費4萬塊錢。這些錢都來自于火神臺開發基金會。
“修復名勝古跡,發展旅游事業,振興地方經濟”是當時火神臺村提出的口號,也是基于這個口號,火神祭祀和火神臺開始正式作為旅游項目被開發了。
火神臺的修葺一新和火神祭祀的興起,帶動了火神臺廟會的興起,當時的火神臺廟會管理處隨之開始對各種行業進行區域分劃管理。“當時有很多行當來參加火神臺的廟會,有牛馬行、豬羊行、皮鉤行、繩行、席行、燈籠行、黑白條行等等。其中尤以牛馬行和豬羊行的規模最大,春節廟會那幾天,火神臺周圍出售的牲口就有兩三千頭那么多。”回憶起當年火神臺廟會的景象,胡獻良說起來依然很激動。“只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火神祭祀和火神臺廟會就呈現出很大的規模了。雖然與現在廟會期間200萬人次的規模比起來,當年 20萬人次的人流量少了很多,但在當時來說,有這么多人參加,場面還是很熱烈的。”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還在商丘師院上學,逛火神臺廟會是當時過年主要的娛樂項目。那時每到正月初七,我就和同學一起去火神臺逛廟會。”火神臺景區管理處副主任胥敬山說。
從上世紀90年代到新世紀
火神臺景區迎來輝煌 傳統祭祀減弱
雖然火神祭祀在1978年后就開始了,火神臺景區的修葺在1988年就完成了,火神臺廟會從1986年開始就初現規模,但是以火神祭祀為文化核心,以火神臺為平臺,以廟會為主要形式的火神臺景區直到1995年才開始迎來它的輝煌。
“1995年,開始有外省人參加火神祭祀,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來自山東曹縣的祭祀團。”胡獻良回憶說,當年,山東曹縣好幾個村的村民打著“山東曹縣進香團”的大旗,抬著四角方桌,帶著各種祭品,吹著響器,轟轟烈烈地來到火神臺前進行祭祀活動,而且后來連著三年都來參加。
“后來,還有安徽和江蘇的人來參加火神祭祀。直到2000年,火神祭祀達到頂峰。那些年,每年廟會期間,火神臺前都錦旗招展,人聲鼎沸,熱鬧非凡。”胥敬山說,隨著祭祀團體的增多和祭祀形式的豐富,火神臺廟會也隨之熱鬧起來。
在上世紀80年代火神臺廟會恢復沒幾年的時候,火神臺村就開始到外面“請戲”了。而從1995年開始,來火神臺演出的戲班子多了很多,大型祭祀團體也多了很多,隔著老遠就能看到火神臺上的香火。可以說,火神祭祀在上世紀的最后幾年終于恢復到了它應有的景象。但是,當時誰也想不到這種熱鬧的景象背后,隱埋了不小的危機。
“基本上從2000年開始,大型的祭祀團體就消失不見了,雖然后來每年的火神祭祀和火神臺廟會的規模都不斷增加,但是一些傳統的文化內容卻很難見到了。”胡獻良說。
“現在的民間祭祀活動,都是以家庭為主,輔以個人祭祀。祭祀單位的減小必然導致祭祀內容的簡略,最后就是對傳統祭祀形式的遺忘。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對火神臺廟會的主要內容——民間傳統文化的需求開始減少,從而減少了民間藝人對手工藝創新、發展的積極性,以至于手工藝技術逐漸失傳和消亡。”胥敬山說,“火神臺景區的發展,核心是對火神祭祀的保護和開發。如果單單靠著沒有文化內涵的建筑物開發旅游,那么火神臺就將失去其延續了千年的生命,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如何賦予建立在信仰基礎上的火神祭祀以現代的意義,進而延續其傳承了千年的那顆不滅之火?如何將傳統的祭祀內容和文化內涵發揚光大,進而在堅持傳統祭祀內容的基礎上賦予其現代內涵?這不僅成了擺在火神臺景區管理處面前的大問題,更成了擺在商丘這個具現代和傳統于一體的快速發展的城市面前的大問題。
2007年2月列入非遺名錄
保護文化內涵 適應現代社會發展
2000年,火神臺景區轉為鄉管。2006年,火神臺景區開始由睢陽區管理。
2001年,景區投入135萬元對火神臺景區的圍墻、臺院和前院廣場進行修繕。2003年,進一步投入23萬元,對火神臺臺基進行加固,同時修繕了鐘樓和鼓樓。火神臺景區面積由最初的不足40畝擴大到目前的800多畝。
2007年2月,火神祭祀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雖然目前火神臺景區受到財政和人才缺少的影響,其發展速度較為緩慢,但是借助于申請省級非遺的過程,我們對火神祭祀的文化內涵以及火神臺廟會的傳統文化項目的保護已見成效。”火神臺景區管理處辦公室主任吳超群全程參與了火神祭祀申遺的過程,談起對目前火神祭祀的保護,他感慨良多。
要重新論證火神祭祀活動的重要價值:火神臺廟會的主要價值體現在它本身的文化內涵上,這種尊祖、祭祖、拜祖的行為和方式,有著重要意義和積極影響,是凝聚力量、鼓舞斗志、振奮精神的有效載體和重要支點。這一習俗傳承千年至今,始終影響著當地乃至周邊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習慣,同時也為物資交流和民間文化的發展與交流提供理想的場所,繼而帶來了商業和文化的繁榮,從而推動了社會進步。
同時,通過政府層面對內對外宣傳火神祭祀的文化內涵,投入資金獎勵民間藝人的技藝傳承和創新,組織全市的民間藝術大賽,對火神臺廟會上的民間傳統項目進行開發和保護。另外,針對廟會期間農村群眾的要求,舉辦各類送科技活動,使火神臺廟會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尊祖、祭祖、拜祖為主題,開發大燧皇陵景區,充實火神祭祀的文化內涵和形式。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火神臺已發展成AAAA級旅游區,規模逐年擴大,周邊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廟會上,有各地的地方戲、曲藝、雜技、魔術及高蹺、鬼會、竹馬、旱船、肘歌、花棍、拉秦檜、武術、龍燈等各種民間藝術;有各路能工巧匠制作的泥老虎、布老虎、布娃娃、花槍、花劍、花刀、泥狗、泥雞、面人、糖人、花燈籠、琉璃蹦蹦、泥響兒、竹響兒等民間手工藝品,造型美觀,色彩鮮艷,琳瑯滿目,盡顯民間藝術水平。
作為中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火神祭祀被列入非遺名錄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保護和開發,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現代性延續,是對歷史的尊重。如今的火神祭祀以及火神臺廟會借助于我市對旅游行業和文化產業的大力發展,必將更加具有符合傳統文化傳承的內涵,具有符合城市現代化發展的形式,具有更加強有力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