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wú——“至德”先賢后裔之姓
吳氏源于姬姓吳國,始祖是太伯和仲雍,形成于戰國初期,其中有一段讓賢的故事。
據《史記·周本紀》及《吳太伯世家》記載,周部落(姬姓)的首領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居住在陜西岐山下周原,有三個兒子:太伯、仲雍、季歷。小兒子季歷賢而有才干,娶賢惠的太任為妻,生下個兒子叫姬昌,“有圣瑞”,因而倍受古公寵愛。古公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很明顯,古公是把周部落的興旺發達寄希望于姬昌的。大兒太伯、二兒仲雍明白父親想讓弟弟季歷當繼承人,以便將來再傳位給姬昌,于是便自動讓賢,他們趁古公有病的時候,以給父親采藥為借口,遠奔到東南沿海一帶的吳越地區,不再返回陜西,并在那里“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歷”。當時江南還很落后,由于太伯、仲雍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和技術,“從而歸之千余家”,當地土著擁立太伯為領袖,建立姬姓吳國,稱為句吳(句為發聲詞頭,無義),也作“勾吳”。太伯無子,死后由弟仲雍繼承君位,以后仲雍的子孫世代相傳。
與江南吳國逐漸興起的同時,居住在陜西岐山一帶的周部落發生了重大變化。古公果然傳位給季歷,季歷傳位給姬昌(即周文王)。姬昌死后,其子姬發(即周武王)繼承他的遺志,聯合諸侯,滅掉商朝,建立周朝,史稱西周。西周初,姬發尋求太伯、仲雍的后代,當時仲雍的曾孫周章已是吳君,因而封周章為吳子,追封太伯為吳伯,另封周章的弟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虛,并把他們正式列為諸侯。由于太伯主動讓賢,古公死后季歷立,季歷死后子姬昌立,所以倍受古人稱贊。孔子說:“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吳國建都于吳(今江蘇蘇州),有今江蘇、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公元前585年,仲雍的19代孫壽夢正式稱王,至春秋后期開始強盛。吳王闔閭任用伍子胥為相、孫武為將,公元前506年曾一度攻破楚國;傳到其子夫差,又戰勝越國,迫使越王勾踐屈服求和,并北上與晉爭霸。后來由于夫差驕傲自大,不聽伍子胥的勸諫,貽誤戰機,吳國反而被越王勾踐打敗,于公元前473年亡國,吳王夫差悔之莫及,遂自殺。吳國王族子孫避難四散,為不忘故國,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吳氏。
清人張澍《姓氏尋源》及《姓氏考略》均認為吳氏不始于太伯的后代,而是在上古時已有吳姓,并引《山海經》說顓頊時有吳權,通阿女緣婦;引《史記索引》說,舜后封虞,虞音近吳,故舜后亦有吳氏;引《帝王世紀》說少康時有吳賀,與羿期射。按此說,則最早的吳姓是古帝顓頊時人吳權的后代。因顓頊建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陽),故此支吳姓祖根在濮陽。不過,多數姓氏書都把出自姬姓太伯、仲雍之后、以國為氏的吳姓作為吳姓的主要來源,吳氏族譜更是如此。
吳國滅亡后,夫差的新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婺源,在此發展繁衍,后分為鄱陽吳氏、浮梁吳氏、余干吳氏、樂平吳氏、安仁吳氏、進賢吳氏等支派;夫差的家室有一部分隱居于江浙一帶,一部分逃難至安徽歙縣,后又分衍出一些分支;還有一部分逃至齊、魯、衛等地(今山東、河南境內)安家落戶。
在吳氏發展、播遷史上,有一個重要人物叫季札。季札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立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為了回避王位,他逃到延陵(今江蘇常州市南淹城),在鄉下種田當農夫,他的三個哥哥諸樊、余祭、余昧先后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曾被后世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為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季札的孫子啟蕃,曾任魯國相國,因此在山東曲阜安家,其后代有一支因避難逃到山西;傳至吳申,又南遷到楚國,官至大司馬。當時正值戰國末期,吳申預感到楚國必亡,秦國統一天下已成定局,于是激流勇退,攜帶家眷逃到江西廬山隱居起來。西漢初,吳申的長子吳芮被封為長沙王,建都臨湘(今湖南長沙),食邑三千戶,因此這一支吳氏又自江西遷到湖南。吳芮的子孫5代為王,至6世孫吳千秋被免除封爵,被迫從湖南遷居蒲坂(今山西永濟縣西蒲州),繁衍昌盛,人丁興旺,有一支東遷至今河南商丘,其后又有一支自商丘遷至南陽。此后,由于封爵、任官等原因,吳氏在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發展成為名門望族。隋唐時期,吳氏的郡望有濮陽郡、渤海郡、陳留郡、吳興郡、汝南郡、長沙郡、武昌郡等7個,于此可見吳氏分布已相當廣泛。吳氏徙居福建始于唐初。據《臺灣省通志》記載,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有中原吳姓軍校隨往;唐僖宗時,河南光州固始人吳祭字孝先隨王審知入閩。據《吳氏宗族寶鑒序》云:吳孝先是太伯的62世孫,與他同去福建的還有他的堂兄弟5人,他們分居福州、泉州、漳州、莆田、汀州等地,稱為吳氏六祖。《四川總志》稱:“吳氏入蜀,以唐左武衛兵曹參軍為始祖。”宋、明以來,吳氏家族稱盛于東南,最著名的一支是吳宣家族。吳宣是季札的53世孫,娶四川節度使孟知祥之女為妻,五代時孟知祥割據稱王,建立后蜀,吳宣成為駙馬,家族一時顯盛。但是,吳宣淡泊名利,又對孟氏王朝頗為不滿,于是在63歲時毅然拋棄榮華富貴,攜妻孟氏、兒子吳綸、吳經、吳紹及長孫吳文福,舉家東遷,輾轉數千里,先在撫州臨川石井里落足,不久,留吳經居此,自己同其他人再遷至建昌南豐青銅山定居,因而成為江西撫州、建昌地區吳氏的共同始祖。吳宣的后裔,不僅代有名人,而且又分出許多支脈。其中,吳宣的5世孫吳吉甫,南遷廣東興寧,成為吳氏入粵始祖;吳綸的第二子吳宥從江西南豐竹家山遷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其子孫又分遷到臺灣、廣東、廣西、香港等地。吳氏的堂號有:讓德、種德。
吳氏遷居臺灣始于1291年,入臺第一人是元朝禮部員外郎吳光斗,他和宣慰使楊祥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今臺灣島)。明朝萬歷年間,福建云霄人吳登高移居臺北。此后,福建、廣東沿海吳氏有許多人前往澎湖、臺北、高雄等地謀生創業。發展至現代,吳姓是臺灣第7大姓,占臺灣總人口的4%弱。臺灣吳氏最顯赫的一支是吳伯雄家族。吳伯雄是吳宥的后裔,曾任臺灣國民黨中央常委、臺北市市長等要職,其家族在交通、金融、貿易、醫藥等多種領域擁有龐大產業,族眾財大,號稱吳氏“全臺第一家”。吳氏遷居香港地區,大約始于元代,至清代,又有吳宣的后裔從廣東嘉應遷入,現居于香港新界榕樹澳、三角咀、丹竹坑等地。
吳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據日本學者鳥越憲三郎、日下恒夫等推定,吳人東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即越滅吳之后,其中有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現在,這一批吳姓族人已完全同化和融合到日本民族中,而且涌現出許多著名人物,如當代日本著名經濟學家、日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吳文炳博士,日本統計學家、“國勢普查之父”吳文聰,都是日本吳姓的佼佼者。吳氏在東渡日本的同時,還有大批人南遷,加入越人隊伍,后由于任官或經商等原因,有更多的人遷入今越南。例如,唐朝中期,渤海吳氏有吳納南任安州(今越南清化省)刺史,因而遷居于越南北部;延陵吳氏中季札的50世孫吳權,五代時為南漢靜海軍節度使楊廷藝的牙將和楊的女婿,937年楊被部將矯公羨殺害,吳權于次年從愛州(今越南清化省)起兵擊殺公羨,接著又在白藤江打敗南漢軍隊,于939年稱王,建立起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此后的一千多年,越南的吳姓宗族不斷發展壯大,孕育出許多杰出人物,如南越政權最后一任總統吳庭艷即是這個家族中的成員。越南第一個皇帝姓吳,南越最后一個總統也姓吳,這不僅是一件趣事,而且正反映出越南吳姓宗族興旺發達的情況。現在越南有二百多姓,按人口數排列,吳姓為第六大姓。吳氏入朝鮮的歷史也比較悠久,見于史書記載最早的是東漢時陳留吳氏家族中的吳鳳,他因任漢樂浪郡(治所在今朝鮮平壤市)太守而遷至朝鮮。此后的各個歷史時期,又有許多吳姓族人自中國東北地區東渡鴨綠江,到朝鮮開基立業,融入高麗民族,發展至今,吳氏在朝鮮的143個姓氏中已是最常見的20大姓之一。大約自明代開始,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的吳氏族人與其他姓氏一起移民南洋,遷至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國、緬甸等國,后均發展成為所在國華人社會中有重大影響的一支,并在各行各業中涌現出許多杰出英才,例如,曾任新加坡總理吳作棟便是其中的一員。此外,近代旅居歐美的吳氏,大都聚族而居,他們對當地的文明與進步,也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然,吳氏最豐富、最光輝的業績還是在中國大地上。如果瀏覽一下彪炳于史冊的吳姓名人,便可知吳氏業績之一斑。戰國時有兵家和改革家吳起,曾輔佐楚悼王實行變法,促進了楚國的富強。秦朝末年,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吳廣與陳勝一起發動、領導了中國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并建立張楚政權,任假王。東漢初有大司馬、廣平侯吳漢。三國時魏有文學家吳質。南朝梁有文學家吳均,還有安徽宣城農民起義領袖吳承伯。唐代最著名的吳姓人物是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吳道子,他擅畫佛、道教人物,長于畫壁,筆跡磊落,勢狀雄峻,相傳曾于大同殿壁畫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畢。宋人蘇軾說:“畫至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因其高深的藝術造詣及對后代的巨大影響而被尊為“畫圣”。此外,唐代還有秉筆直書的史學家吳兢,龐勛起義軍將領吳迥。五代時后晉有名將吳巒。南宋有名將吳玠、吳璘弟兄,音韻訓詁學家吳棫,大臣吳潛,文學家吳曾,詞人吳文英。金有文學家吳激。元代有學者吳澄、吳萊,畫家吳鎮,戲曲作家吳昌齡。明朝至近代,吳氏多畫家和小說家,例如,明代畫家吳偉,工畫人物,擅畫山水,獲御賜“畫狀元”印;清初畫家吳歷,擅畫山水,筆墨蒼潤,與王時敏等合稱“清六家”;清代畫家吳熙載,善花卉,工書法,尤精篆刻;清末畫家吳友如,作品參用西方繪畫透視法,構圖緊湊,線條遒勁簡潔,對以后的年畫、連環畫甚有影響;近代人吳昌碩,以寫意花卉、蔬果為主,工詩和書法,尤精篆刻,是一位頗有影響的書畫家、篆刻家;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寫出了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的著名小說《西游記》;清代小說家吳敬梓所作《儒林外史》,是中國古典諷刺小說中的杰出作品;清末小說家吳沃堯,是譴責小說的代表作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此外,明代還有侗族農民起義首領吳勉,學者吳與弼,文學家吳應箕,戲曲作家吳炳,醫學家吳又可,南明將領吳易,以及引清兵入關、受封為平西王、后又割據稱帝的吳三桂;清代還有文學家吳綺、吳錫麒,詩人吳偉業、吳兆騫、吳嘉紀,散文家吳敏樹、吳汝綸,醫學家吳鞠通、吳尚先,植物學家吳其濬,金石學家、文字學家吳大澂,江西石城佃農起義領袖吳八十,太平天國將領吳如孝;民國時期還有學者吳承仕,戲曲理論家、作家吳梅,北京大學教授吳虞,北洋直系軍閥首領吳佩孚,鄂豫邊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吳光浩,紅二十五軍軍長、政治委員吳煥先。
旅居海外的吳姓華人及居住在臺灣、香港的吳姓同胞,除了上面述及者外,被列入當今世界華人“超級富豪榜”的有:臺灣的吳東進四兄弟,擁有財富約46億美元,排名第16;菲律賓的吳奕輝,擁有財富約25億美元,排名第31;香港的吳光正,擁有財富超過24億美元,排名第40位;泰國的李玉香,擁有財富超過20億美元,排名第50位。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的有:菲律賓的吳天恩,印度尼西亞的吳家熊、吳瑞基,泰國的吳多福、吳多祿,新加坡的吳水閣、吳育金、吳欽亮,日本的吳百福,美國的吳福金、吳迅,臺灣的吳修齊、吳舜文、吳耀庭、吳火獅家族、吳賢二等。
吳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為第10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2.05%,分布很廣,其中,以福建最多,約占該省人口的5%;其次,華東各省吳姓占省人口的比例也較高,均在2%以上。吳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宋代西夏人有吳姓;金時女真人姓古里甲氏、吾古論氏,漢姓均為吳;明朝賜元人巴圖特穆爾、額特特穆爾、瑪嚕、諤勒哲特穆爾、布敦袞、濟蘭、多羅于、瑪魯等均姓吳;明、清時,云南臨安府左能寨長官司(故治在今云南紅河西南)土副長官為吳氏,系哈尼族;明、清時,貴州都均府土司有吳姓;世居沈陽、鐵嶺等地的清滿洲人有吳姓;清滿洲八旗姓烏爾錫氏、烏拉氏、烏蘇占氏、兀札刺氏、烏雅氏、烏蘇氏,均有改為吳氏者;世居易州、海州等地的清高麗人有吳姓;駐防新疆的錫伯族吳扎拉氏,漢姓為吳;裕固族巴依亞提氏,漢姓為吳;赫哲族吳丁克哈拉氏,漢姓為吳;達斡爾族烏力茲氏、庫爾堪氏、愛協金氏、坤奇氏,漢姓均為吳;鄂倫春族吳卡爾康氏,漢姓為吳;鄂溫克族阿本千氏,漢姓為吳;柯爾克孜族達本氏,漢姓為吳;蒙古、朝鮮、哈尼、布依、毛難、仫佬、傈僳、土家、京、壯、侗、苗、水、彝、白、佤、回、黎、羌、臺灣土著等民族均有吳姓。日本侵戰臺灣期間,臺灣土著曾被迫使用日本姓高尾,至1945年臺灣光復,奉命改用漢姓吳。 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