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姓第二個輝煌時代
2013/9/24 14:48:2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夫差失國后,經歷了戰國時期數百年的動蕩,吳氏宗族在秦漢時期終于迎來了宗族發展的新階段,隨著吳芮、吳漢等家族的稱王封候,吳氏宗族逐漸走上了復興之路,開始重現昔日的輝煌。從秦漢時期吳姓的分布情況看,當時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河南、山東、浙江、江蘇、福建、廣東等地。西漢長沙王吳芮是季札次子吳征生的后裔泰伯第28代孫,其父吳申,其弟吳莛。秦時任番陽令(今江西波陽),因善待百姓,深得人心,被尊為番君。秦末戰亂興起后,棄官從民,親領當地越人起兵反抗暴秦,在河南清波與秦軍展開激戰,結果擊敗了秦軍左右校,奪回起義軍重要據點陳州(今河南省周口淮陽縣)。劉邦攻打南陽的時候,吳芮派部將梅鋗率軍相助,攻克了浙、酈等地(今南陽淅川、內鄉)。項羽破秦時,親率百起起義部隊響應群雄滅秦。并隨項羽攻入關中,為推翻秦王朝立下過汗馬功勞。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時,分封了18位王,其中吳芮被封為衡山王,都邾(今湖北黃崗)排在第一位;吳芮的女婿英布被封為九江王,都六(今安徽六安市),排在第三位;劉邦被封為漢王,都南鄭(今陜西漢中),排在第九位。西漢王朝建立后,劉邦以吳芮曾協助過自己攻人武關,滅秦有攻,封吳芮為長沙王,定都臨湘(今湖南長沙)。在西漢王朝劉邦共封了八個異姓王,但不久就先后被其除掉,并提出“非劉氏不得為王”,然而,長沙王吳芮作為漢初的唯一異性王國的主宰者卻一直存在和發展,關鍵在于他始終以謙遜美德忠厚仁愛而感化了劉氏王朝。而為劉氏天下第一異姓王。吳芮于公元前202年病逝于長沙,葬長沙開元寺旁,謚號“文王”。吳芮共生育六子,長子臣,次子郢,三子淺,四子湯,五子元,六子質。 東漢時期,南陽吳氏,震天下,大司馬大將軍吳漢是東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云臺二十八將之一,又稱二十八宿,以功封廣平侯,吳漢家室10余人封侯,榮尊東漢。
據《江陰吳氏統宗源流考》記載,吳漢是長沙王吳芮之后,吳泰伯三十八代世孫,其曾祖父吳全由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遷居毫(今河南省商丘西南),其祖父是吳復興精于占卜,選中了臥龍區潦河坡鄉吳老莊這塊風水寶坻,有商丘遷居南陽,死后葬于宛,也就是現在的潦河坡鄉。吳氏遷南陽后世人必興,從此吳氏家族走上了復興之路。吳漢的父親吳章是西漢末年著名學者,對《尚書》有很深的研究。吳章生有三子,長子尉,次子吳漢(字子顏),三子吳翕。
吳漢年輕時當過亭長,王莽末年,因賓客犯法,與兄吳尉逃到了漁陽(今北京密云縣西南),以販賣馬為生,結交了很多豪杰,更始帝劉玄聽說吳漢為人仁義,派使者韓鴻找到了吳漢,拜為安樂令,后吳漢又慕名與漁陽太守彭寵歸附劉秀。吳漢質厚少文勇鷙有智謀,劉秀準備攻打幽州時,問誰可為將,鄧禹推薦了吳漢,劉秀即拜吳漢為大將軍。在攻打幽州時,持節北發十郡突騎,擊殺更始幽州牧苗曾和尚書令謝躬,協助武帝清除了劉玄勢力。公元25年劉秀稱帝,拜吳漢為大司馬,封舞陽侯,后改封廣平侯,會邑廣平、付漳、曲周、廣年四縣,建武八年,吳漢率大軍伐傀囂,建武十一年春,節制征南大將軍岑彭兵馬討伐公孫述,戰于成都,斬其首而歸,建武十五年率軍北擊匈奴,大獲全勝,徙雁門,代郡,上谷吏人6萬余口置居庸關,常山關以東。建武十八年蜀君守史歆在成都起兵率軍入川平定。僅百余日誅史歆歸。吳漢誠實厚篤,正直敢言,至德淑姿,每當出師,無論戰爭多么艱苦,朝受詔書,夕即引道,勇比鷙鳥,每次征伐,武帝未安歇前,始終戎裝威立在武帝旁邊,每當戰場失利,眾將士惶恐不安時,吳漢仍泰然自若。平時,漢武帝劉秀派人私探未戰時吳漢有什么表現,回來報告都是說吳漢在整修戰車武器,以備戰時之需。因此,劉秀嘆日:“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所以,吳漢能夠經常被委以重任。在歷史的長河里,能夠多以功名而終的唯吳漢最榮。除了打仗,吳漢不失大將儀態,而且還廉潔從政,謙虛謹慎,在吳漢南征北戰取得赫赫戰功之時,其妻子在后方置買田產,吳漢凱旋歸來的時候,每每告誡他的妻子說:“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遂盡以分與昆弟外家。建武二十年,吳漢臨終前,劉秀親臨探視,問有什么要求,吳漢說“臣愚無所知識,唯愿陛下慎無赦而已”。說罷溘然長逝,享年88歲,劉秀下詔痛悼,謚號“忠侯”。大葬時,發北軍五校、輕車、介士,送葬極備哀榮,漢明帝為表彰開國功臣,在云臺為二十八位元勛描制畫像,吳漢列二十八將之一。
吳漢有兩個兒子,長子吳成,嗣封廣平侯,次子吳國封新蔡侯。吳漢家室子孫有十余人封候,榮尊東漢。東漢后期,吳漢長子吳成后裔在豫南、鄂北等地形成吳氏望族,史稱“南陽吳氏”。次子吳國后裔在魯南、豫北等地形成吳氏望族,史稱“濮陽吳氏”。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漢桓帝封吳漢四世孫灌陽侯吳如勝次子吳允承為奉祀侯,其家由河南遷回故地吳郡(今江蘇蘇州、無錫一帶),敬祀泰伯廟、泰伯墓。自吳漢至今近2000年,吳漢后裔的發展生生不息,綿衍繁盛,已遍居大江南北,國內海外,其總人口近3000萬。為此,海內外吳漢后裔迫切呼吁整修吳漢墓,建吳漢祠,以尋根問祖,探根朔源回歸吳漢祖地,祭祀掃墓以告慰先祖。
在吳氏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始祖吳泰伯“謙遜禮讓,開拓進取”其重農重教經世致用的志向,中庸平和的人生態度無不激勵著吳氏后人一代又一代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為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做出貢獻。【原標題:吳姓第二個輝煌時代】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吳氏文化研究會 2007-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