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商丘 >> 新聞資訊 >> 瀏覽商丘

虞城縣聞集鄉郭老家村:郡馬陵邊有郭家

2013/10/14 16:37:20 點擊數: 【字體:

虞城縣聞集鄉郭老家村:郡馬陵邊有郭家
 
郭家祠堂
 
虞城縣聞集鄉郭老家村:郡馬陵邊有郭家

郡馬陵大殿
    省住建廳、省文化廳、省財政廳今年聯合公布了“河南省首批傳統村落”名錄,我市14個村莊入選。為了讓讀者更好地了解這些傳統村落的人文、歷史、建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遺存,我們派出記者,對這14個“河南省首批傳統村落”進行了走訪。

    引子

    明代郭氏郡馬陵坐落在虞城縣聞集鄉郭老家村東頭,它是一處約有500年歷史的官家陵園,現今尚保存有許多藝術精湛的石雕墓器,具有一定的考古價值。

    千百年來,居住在這里的郭姓人都以此為榮,每每談起,郭家人都會滔滔不絕,世世代代傳說著郭家祖上留下的功德。

    9月底,記者進行實地探訪,撫去歷史的塵埃,領略這座郡馬陵的前世與今生。

    一 一口鍋分成18塊

    俗話說:“窮家難舍,故土難離。”一般來說,只要有辦法生活,大多人不想背井離鄉。離開了家,內心不能泯滅的總有那悠悠的鄉愁。

    明洪武年間,浩浩蕩蕩的遷移大軍慢慢東行,多數人正值壯年。他們是響應朝廷的號召,由山西向河南、安徽等地移民的。在這支隊伍里,有一班從洪洞縣來的郭氏族人,共兄弟18人。在大遷移前,郭姓的長輩把18個兄弟叫到一起,走到廚房里,把平時燒飯用的鐵鍋拿到這些人面前,找了一塊石頭,把鐵鍋砸成了18塊。然后,把鐵鍋的碎片分給18個兄弟每人一塊,并叮囑他們,此次背井離鄉不知何時才能相聚,如果能活下來,日后后人相認時就以鐵鍋片為依據。18個人灑淚和族人依依惜別,踏上向東大遷移的路程。

    這個傳說不知是真是假,在郭氏家譜上沒有記載。但是,當年郭姓族人的遷移倒是真的,而且被分到了多處居住。

    據郭老家村村支書郭福德講, 1944年,虞城縣郭老家村一脈的郭姓續家譜時,與現在睢陽區郭村鎮的郭姓族人經過考究,發現虞城縣郭老家村郭氏人的始祖、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遷來的郭誠,與同樣于明洪武二年遷到現睢陽區郭村鎮郭姓的始祖郭道亨為親兄弟,郭誠為兄,郭道亨為弟。因此,郭姓續家譜時,兩家續為一譜,虞城縣聞集鄉郭老家村居于東方,而為東家;睢陽區郭村鎮居于西,為西家。

    據郭老家村保存的《商丘郭氏家乘》記載,其始祖郭誠于明洪武二年從山西省洪洞縣東遷至河南杞縣,居陳留村。明永樂初,郭誠因武功不凡,被周王府聘為護衛官,后因郭誠在做護衛官時立了軍功,被封到歸德府,駐守沙崗道(今虞城縣沙集鄉境內)。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郭誠偕家人到現今的郭老家村落戶。

    郭誠第六代嫡孫郭臣于明正德年間被周王府招為郡馬,郭氏家族從而成為皇親,食皇家俸祿。

    此一脈郭氏子孫繁盛。清代,郭氏族人因人口多開始外遷,F在,此脈郭氏后裔分布在山東單縣,安徽碭山、蕭縣、渦陽,河南商丘、開封等地,有200多個村莊,近10萬人。

    郭老家村原名郭村,后因郭臣貴為郡馬,食朝廷俸祿,而改村名為宗祿村。清代以后,因族人四處分散居住,每年都有族人到郭老家村祭祖,他們回到宗祿村都稱回到老家了,宗祿村慢慢被改名為郭老家村。
   
    二 千古流芳郭郡馬

    一個人的恩德,往往使周邊的人不能忘懷;一個人的榮耀,也會使得族人千百年傳頌。

    據《商丘郭氏家乘》記載,郭誠的第五代嫡孫叫郭盛。郭盛及夫人樂善好施,夏天為窮人送糧,冬天為窮人送去衣被,十里八村口碑極佳。一次,郭盛進城,在周王府附近準備下車,因下雨車子陷入泥坑,附近群眾自發為郭盛推車,推車的吆喝聲非常響亮。周王聽到吆喝聲很驚訝,問下人原因,才知道是“郭善人”的車被陷了,周王非常欽佩郭家的為人,并決定將閩清郡主下嫁給郭盛的第四個兒子郭臣。自此,郭臣成了郡馬,郭家也成了皇親,食皇帝俸祿!渡糖鸸霞页恕愤記載,郭臣至孝,其在周王府聽到父親去世的消息后,從開封爬著往家趕,眼睛都哭裂了。

    明嘉靖元年,由皇帝下詔,封郭臣為“亞中大夫”(相當于四品朝官),同時誥封其夫人為閩清縣主。郭臣病卒于明萬歷元年,其夫人閩清縣主生一女,庶室李氏、于氏、代氏、史氏、門氏,所生八男,后世文精武衛。

    《郭氏家譜》中記載,郭臣與閩清縣主原合葬之墓冢,勢如山丘,陰森肅穆。墓高約一丈三尺,周長丈有余。墓前立碑樓一座,高丈余。碑正面鐫刻“大明亞中大夫儀賓公郭臣暨德配閩清縣主夫人之墓”。墓兩側各立一碑樓,是皇封郭臣為亞中大夫與其夫人閩清縣主的誥封碑。這座誥封碑立于明嘉靖元年。在碑樓前面,置放石桌一個,石香爐一個,石桌兩側擺放一石雕蠟臺。這座郡馬陵原占地四十畝,墓前置放各種石雕墓器二十多種,五石馬圍陵,四石人把門。

    經500年風雨滄桑的侵蝕,這座郡馬陵的原貌已毀壞殆盡。如今,郭氏族人重新修建的郡馬陵,盡管比原址小了一半, 但滲透了郭氏族人的心血和汗水。

    記者走進陵園,映入眼簾的是厚重的大門、高大的圍墻以及陵園門外20米處矗立著的一通誥封郭臣夫婦的神道碑。這通神道碑高約五丈,石碑兩側兩個石獅威武雄壯。一對高丈余的雕龍圓形石柱,粗大美觀,圖案古樸。可惜東邊的石柱在“文革”期間被紅衛兵砸毀。石柱往北丈余遠的地方,置放有兩座長方形的石華表。過了石華表,迎面是一座寬闊高大的石門坊,上懸一塊橫長形石匾,鐫刻“明誥封亞中大夫儀賓公寢陵”。

    記者站在石門坊北望,約50米處,就是郭臣與閩清縣主合葬的墓冢。過了石門坊,只見墓冢兩旁立著石羊、石虎、石馬,有的是明代遺物,有的是現代郭氏人新建的。

    郭福德對記者說:“這座郡馬陵原來栽著100多棵柏樹,可惜后來被砍伐一空,大部分石雕墓器也被砸毀。”

    至今,每到郡馬的生日,郭姓人都會到其墓前燒香,以感謝祖上給后人留下的恩德。

    三 人文景觀歷滄桑

    在郭老家村北不遠處,有一座歷經500年風雨滄桑的郭氏焚香樓。這座焚香樓,經歷了郭氏族人的多次修建,至今仍保持原貌。據郭福德講,這座焚香樓是郭臣的母親楊氏專門為祭祀河神所建。

    明嘉靖三年秋,黃河決口,洪水滾滾朝東南而來。當大水快要到來時,郭臣的母親帶領族人跪在焚香樓前,晝夜不起。此舉感動了河神,黃河水真的繞過了宗祿村。

    之后,黃河水幾次決口,宗祿村都幸免水患。從此,當地人們提及郭臣的母親,都說她是生前積德行善,死后蔭澤后人。

    后來在焚香樓后面蓋有一廟,取名“文廟”,祭祀孔子,以倡郭家文風,使郭家官運亨通。

    在村東北角,有一座明朝隆慶年間建的墓冢,那是郭家一世祖郭誠之墓。墓碑和香爐雕刻在一起,甚是獨特。郭福德說,這是防盜專門這樣刻的。此墓為郭臣所立,現代的郭姓人為其建了碑樓,還用磚、水泥等砌墓保護。

    在郭老家村西北面一塊麥田里,矗立著一座高大的墓冢,當地人叫它“皇姥娘墳”。據郭老家村村民講,那座墳里埋葬著郭臣的老岳母、閩清縣主的母親。當時閩清縣主的母親坐轎從京城來宗祿村看閨女,她在宗祿村住了一個月,不料身染重病,在宗祿村歸西了。因未得圣上欽許,不得返京埋葬,就葬在了宗祿村郊外。

    在“皇姥娘墳”前,立有一通高大的石碑,在碑的正面鐫刻著“皇天后主”四個醒目大字,碑頭雕刻的龍鳳花紋圖案中有“圣旨”二字,落款為明嘉靖十三年立。據說,嘉靖皇帝見皇嬸娘客死異鄉,不能返京入朱家皇陵厚葬,心中不安,便派欽差趕到宗祿村給皇嬸娘立了一通“皇天后主”的石碑。在明代,凡是路過此地的官員,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祭拜后才能登程。

    四 祖宗恩德澤后人

    郭老家村坐落在聞集鄉政府東4公里處,現有住戶1000有余, 4000多人口,以郭姓為主。

    郭福德說,郭老家村悠久的歷史,在郭氏家譜中都有明文記載,也有重要的保護價值。為了使這個村得到更好的發展,2006年,該村委會對舊街道進行了改造,開通了一條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25米的商貿主街,街道兩側新建商鋪、門面樓房800多間,F在,郭老家集貿市場繁榮,經濟發展迅速。

    1998年,該村供地建了“聞集第二初級中學”,沒多久,村委會自籌資金在校園內建了一座教學樓。目前,該校已成為“商丘市規范化學校”、“商丘市農村遠程教育示范校”、“虞城文明學校”。2011年,該村建了“中心幼兒園”,使這里的孩子不出門就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根據郭老家村得天獨厚的優勢和現有建設的基礎,在新農村社區建設時,該村被定為“中心村”。這個村正以獨有的歷史文化為依托,加快地方經濟的發展。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京九晚報(2013-10-1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