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市茴村鎮茴村:
茴村,名為村,實際上是一個很典型的傳統村落。
茴村是個很古老的集鎮,始見于古籍記載,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茴村曾出土兩處漢墓,就證明了這里在漢代就已經頗為繁榮。
傳統村落,根在農村。歷經滄桑歲月的洗禮,這里,留下許多最真實的東西,他們歷久彌新,就連那農民手中的毛筆,也散發著古韻墨香……
今昔回頭探茴村
茴村現有5000多人,明朝便是黃淮著名的皮革之鄉,有中原皮都、書法之鄉、詩詞之鄉的美譽。既然是傳統村落,有關茴村的由來,在當地自然有所說法。
據說,茴村原名棫(yu)村集。“棫”是一種灌木,有人不認“棫”字念成了“回”。明末因政府對回民采取打壓政策,當地人避諱“回”字,遂把“回村”改稱茴村。改革開放以來,該村皮毛市場極為馳名。
茴村小學校長李紅光說,據長輩相傳,茴村原來叫回村。回村歷史悠久,交通便利,處于三省交界處,引得不少外來客商投資興業。明末清初,黃河水泛濫,使這個熱鬧、繁華的村一度蕭條,村民四處避難。
還是因為那濃濃的鄉情,村民又重返故土。而回村意為“回”,對村民來說這里有著不好的回憶,茴香是一種植物,又是一味好藥材,能幫村民解除痛苦,“回村”這才被改成了茴村。在當地還有一種古老的傳說。據67歲的退休教師苗建中正在整理的茴村《鄉鎮志》稱,在很早以前,有一家回民來此安家落戶,起村名曰“回村”。由于這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們過著寒來暑往、秋收冬藏的幸福生活,到此居住之人越來越多。
明朝時期,茴村南邊有一個村莊名叫張場,村中一人父母雙亡,夫妻二人和一個智力低下的妹妹以磨豆腐為生。
時值明仁宗選妃,軍師算出貴妃應在永城,于是,選美御史帶著人馬前去,把所有村寨選遍,最后只剩下張場了。最后把傻閨女找來,只見她不慌不忙,大大方方上了鳳輦,霎時,變成絕妙美輪的貴妃娘娘。
娘娘進宮十分受寵,被封為皇后。一天晚上,娘娘做個噩夢,夢見村里人欺負她,皇帝詢問,娘娘如實作答。第二天,娘娘寫履歷時被皇帝看見,他接過御筆,在回村的“回”字上加了個“草”字頭。
精美絕倫漢畫像
當然,以上傳說并無歷史佐證。然而,茴村是個很古老的地方,對當地人來說,這一點也不含糊。
最早見于古籍記載,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茴村曾出土兩處漢墓,證明了這里在漢代就已經頗為繁榮。
在附近蕭縣人的眼里,茴村是一個神圣的地方,他們稱茴村為大茴村。這又是為什么呢?
原來,茴村是朱氏家族的祖居地。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曾被隋文帝封為孝友先生的名人朱仁軌的莊田就在茴村,茴村東南宰相林就有朱仁軌的墓。
據史料記載,朱仁軌的弟弟朱敬則就是唐朝武則天時期的宰相。而朱仁軌弟兄四個皆做官,朱仁軌曾被唐朝皇帝官拜太子洗馬一職。朱仁軌的四個兒子,朱景、朱暈、朱昊、朱征均有功名。長子朱景官任唐朝后衛府兵曹參軍,長孫朱守瑰任金吾衛大將軍。
宋元明清時代和現在,全國朱氏家族尤其南方的普遍尊永城朱仁軌和朱敬則為始祖。1938年,蕭縣朱氏代表和周邊各縣朱氏代表一齊會聚永城茴村集宰相林,舉行隆重的祭祖大典。
由此看來,茴村是永城朱氏家族的源流地。這在有關朱氏家族的史籍中可找到記載。
但是《蕭縣縣志》卻記載朱仁軌是蕭縣人,原來茴村在歷史上曾一度劃歸蕭縣,但很短暫,而且是在隋朝以前。
現在,茴村已經沒有朱氏家族的后代了,也尋覓不到朱氏家族的痕跡了,畢竟歷史已過去了一千余年,時光銷蝕了當年的一切。然而驀然回首,我們還是能探索發現出歷史曾經留下的余光。
2010年年底,茴村村民在田地里挖樹根時,幾鏟下去竟然“驚動”了一處古墓。據永城市文物部門考古推測,該墓為東漢時期家族墓葬,古墓內出土21塊精美絕倫的珍貴畫像石。出土的古墓前廳上的漢畫像石蓋非常珍貴。目前來說在這個墓室的頂部蓋有這樣一個畫像石的,全國僅此一例,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
傳統油茶醉人心
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是歷史的見證。在茴村,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茴村的竹馬、旱船和舞獅這幾項娛樂活動常常是結合在一起演出。早年,在茴村街,民間常演出竹馬、旱船并舞獅子,杜興愛、張文華等民間藝人的演藝水準挺高。竹馬、旱船的駕馭者身輕如燕、步伐靈活;舞獅者身穿厚厚的茼麻外衣,躥蹦跳躍、旋轉騰飛,要體力更要技巧,一場演出下來,衣服往往被汗水浸透。他們不怕苦,不畏難,將傳統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茴村,說起名吃,不少人豎起了大拇指。如今,在一些人的記憶中,王家的包子、汪家的壯饃,李臭的面泡,哪一樣名吃背后,都能叫人說出些故事來。
“我們這里現在還流傳著一句歇后語,叫‘李臭的面泡吃也虧,不吃也虧’。”茴村小學校長李紅光說。
在茴村人眼里,馬氏油茶更是一道歷久彌新的美食。據苗莊村67歲的退休教師苗建中介紹,上世紀40年代,馬甫臣、馬相禮父子就利用祖傳的配方燒賣油茶,馬家油茶配方獨特,利用傳統工藝制作,味美溢香。馬家油茶以其稀稠均勻,肉丁、花生米多,豆腐皮薄,香濃味厚而著稱,備受人們喜愛。如今,這項技藝被馬家后人傳承下來,茴村每逢集會,馬家油茶成了許多人必吃的美食。
倘若你來茴村,可別忘到馬氏油茶攤點前坐坐。
書法之村墨飄香
茴村的書法亦是一絕。茴村有5000多人,其中1000多名“書法家”,小學、初中、農家,幾乎都能聞到墨香味。“中國大地到處走,很難看到文化氛圍如此濃厚的村落。”這句評價用在這里再貼切不過。據茴村小學校長李紅光介紹,現如今,茴村鎮出了7個中國書協會員,茴村村至少占了3個,永城市政協副主席葛玉山就是其中的一位。
“書法村”人愛寫隸書字,年年自寫春聯。提起書法,全村男女老少都夸鄭效治。鄭先生生于1919年,教師,一生好學,詩詞歌賦、音樂美術、民間雜藝無不通曉,才華橫溢,終生不渝地鉆研書法,加上良好的天賦,有一手極好的隸書藝術。鄭先生寫的碑文很多,篆刻的漢高祖斬蛇碑和彭雪楓將軍紀念碑等最享盛名。鄭先生還向村民傳授書法藝術,帶出了一批書法藝術人才。在鄭先生的熏陶下,茴村人形成“書法熱”,并涌現出了一大批成功人才。全村獲國家級獎項的書法作品達近百幅(人次),還有一批作品榮獲國際大獎。
書法家杜起文數十年臨池不輟,已經是20多年的中國書協老會員了,而鄭先生就是他的啟蒙老師。
杜起文說,鄭先生拜師于永城書法名家劉康侯門下,在當地,劉康侯的名字家喻戶曉。
歷史的饋贈是一筆財富,站在歷史文化的高度,我們才能看得更高,走得更遠!其實,茴村書法歷史的沿革還要追溯到更遠。
據正在整理的茴村《鄉鎮志》,茴村的書法根植于唐朝宰相朱敬則、宋代抗金名將岳飛和晚清及民國時期的秦時雍、李宇、鄭效治、張文光、張金陵等書法大家,其枝葉繁茂于茴村。據《舊唐書·朱敬則傳》記載,朱敬則,字少連,亳州永城人(今永城茴村人)也,代以孝義稱。朱敬則不但是書法家,還是畫家。
由此可見,茴村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承傳書法的優良傳統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近年來,永城市宣傳文化部門和茴村鎮黨委、政府對“書法村”的發展反復梳理思路,強力打造“書法村”品牌,全面繁榮文化產業,推進一方經濟振興。
當地政府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書法文化是輝煌的,繼承與弘揚書法文化,對于促進茴村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現實情況看,打造書法文化品牌,要做、應做、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黨委政府、書畫協會要精心謀劃,長遠計議,或請專家研討,或創新活動載體,應千方百計做大做強“書法村”這篇大文章,讓“書法村”走向全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