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許昌 >> 名人名家 >> 名人與河南 >> 瀏覽許昌

許下屯田與魏武雄風(2)

2013/8/15 10:50:13 點擊數: 【字體:

,最初多數人主張采用“計牛輸谷”的辦法,即按照屯田百姓使用國家耕牛的多少來確定不同的稅額。“計牛輸谷”這種分配之法雖然簡單易行,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逐步暴露了許多問題,如沒有考慮土地收成,如果遇到收成好的年份,政府按照比例的收入就會高些,但是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收入就會低很多,這對政府來說是十分不利的。后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曹操采納了棗祗的建議,實行“分田之術”,即政府取消固定的比例,把土地租給屯田客耕種,而屯田客要為租用土地繳納一定的成果,或者說稅收更合適,這樣就保證了政府收入的穩定性。

  在許下屯田的初期,為了提高屯田的畝產量,曹操一方面對屯田的人均耕地面積加以控制,避免廣種薄收;另一方面強調精耕細作,務求增加收獲量,以種植粟、麥為主,間或種植桑、麻。西晉傅玄曾說:“近魏初課田,不務多其頃畝,但務修其功力,故白田收至十余斛,水田數十斛。”由于舉措得當,加上風調雨順,后來有一年政府竟然得谷百萬斛,許下屯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貢獻:許下屯田的意義

  由于許下屯田的成功,曹操第二年便把它作為一項制度推廣到其統治的其他地區。今天,我們凝望這一段浩蕩的歷史風云,竟然發現,屯田制度無論對于曹魏政權還是中國歷史,都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作為曹操一生中重大的經濟舉措,歷來學者對曹魏的屯田制都評價頗高。何茲全在《論曹操》中更是不惜言辭贊揚曹操的屯田政策,認為“屯田制的出現是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解決了前代社會所創造出來而又無法解決的矛盾而出現的,它的意義是新的生產方式出來代替舊的生產方式”。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屯田制度就沒有曹魏政權,它不僅在軍事上給予曹操的軍隊以充足、可靠的糧草供應,而且在穩定社會政權和發展經濟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屯田政策實施之前,由于當時社會動蕩,軍閥連年混戰,中原的農業生產被嚴重破壞;老百姓流離失所,死傷無數;農民逃難造成土地荒蕪,滿目瘡痍。實施屯田政策之后,政府把荒蕪的土地收集起來,分配給士兵或者屯田客耕種,并給予必要的生產工具,成果共享。流民由此安頓下來,社會生產慢慢恢復,經濟也在穩定的政治環境中復蘇,促進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曹操許下屯田,成為“奉天子以令不臣”之外的又一有力措施,不僅在當時影響巨大,而且對后世影響深遠,在歷史的長河中,其地位也是令人矚目的。事實上,在曹魏以后,歷代都有屯田活動,其土地制度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曹操屯田制的影響。屯田的組織方法、分配方法和分田之術的具體安排,也為后世的土地制度設計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參照標準。比如,晉朝以后的占田制,就是在屯田制的基礎上,調整屯田的分田之法和分配數額而形成的。還有北魏時興起、在隋唐時完善的均田制,也是借鑒屯田制度寓兵于農的兵農合一思想。當歷史巨人的腳步匆匆跨入20世紀的時候,無論是抗戰時期的南泥灣大生產,還是后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辛苦耕耘,我們從中都能夠窺見許下屯田的影子。

  回響:許下屯田的遺跡

  作為許下屯田的發源地,運糧河、碾上村、議事臺等更是成為許下屯田的真實注腳。漫步其間,歲月感和滄桑感撲面而來,處處是歷史的回響。

  正如上文所言,在許下屯田的遺址中,現在許昌仍有許多帶“營”和“屯”字的村莊,即是當年屯田的歷史見證。而在眾多的遺跡和遺址中,議事臺因為其獨特的歷史地位而享譽四方。議事臺,位于鄢陵縣馬欄鎮議事臺村,又叫議臺,相傳曹操常集群臣幕僚,在此商討國家大事及屯田事宜。群眾相傳,當年曹操到鄢陵后即帶領將士,察地形、設兵營、開荒屯田,現議臺附近的幾個村莊如前營、后營、郭營以及只樂鄉的小營、大營,都是當年曹操在此屯田的佐證。該縣境內的望田村,也是因為曹操站在臺上觀望種田情況而得名。為了便于領導屯田事業,當年議事臺上有議事廳、屯田都尉寓所、曹操行宮等,如今臺上的建筑早無蹤影,但高高的土臺依然存在。千百年來,這里一直流傳著一個非常有趣的說法:有年夏天,天氣悶熱,曹操與群臣在議事臺上議事,群臣發言都很熱烈,四周洼地的青蛙也湊熱鬧似的叫個不停,那叫聲影響了曹操的思路,他生氣地對著洼地大叫一聲:“都別叫了!”說來奇怪,從此,這里的青蛙全都不會叫喚了。當然,這只是傳說而已,但由此不難想象,當年議事臺上的議事內容是多么嚴肅。

  當屯田得到了大批的糧食后,對糧食的加工及運輸,也成為許昌的一道獨特風景線。如今在許昌市區有一個叫“碾上”的地方。曹操許下屯田時,這個地方正是曹軍碾米的集中場地。由于許下屯田使糧食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曹操就在這個地方專門設置了一個大型糧食加工廠——碾米場,數以百計的石碾、石磨,便一年四季地運轉起來,碾轉聲“咕嚕嚕”晝夜不停。當時許昌有民謠:“碾米運糧,包打勝仗,天下太平,黎民安康。”風吹雨淋下的石碾磨平了歲月的痕跡,當年的碾米場也漸漸發展成為大的居民村落,而“碾上”的地名也就產生了。

  曹操在大規模推行屯田制的同時,還特別注意發展水利灌溉事業,在許昌廣開運河,這就是運糧河。這些運河的開鑿既有灌溉農田之利,又有航運之功。它屯田濟軍、運兵輸糧,既保證了農業生產,又解決了軍糧供給。

  人間正道是滄桑。曹魏時代那人喊馬嘶、良田飄香、潁水奔流、軍舶如梭、船隊浩蕩的場景早已無存,但開鑿的人工河至今仍然留有許多遺跡:最為著名的是貫穿于許昌市區的運糧河和分散于許昌附近的棗祗河、瑪瑙河、高底河、灌溝、艾城河等。從歷史角度看,這些貫通南北的運河對當時的曹魏政權和農業生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運河周圍也始終處于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諸方面的中心地位。經歷了一代繁華和千年風霜,運糧河由滾滾波濤變成涓涓細流,但作為特殊的歷史文化遺產,它無疑是曹魏時代民族智慧與精神文化的象征,是華夏歷史的恢宏記憶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三國雖已遠,魏武雄風在。今日我們面對許昌大地的千里沃野和萬頃良田,似乎時時可以感受到當年魏武揮鞭、割發代首的雄偉姿影——曹魏離我們并不遙遠。毫無疑問,許下屯田的歷史創舉將永遠留在許昌人的記憶深處,并與當代許昌人的“中國夢”“中原夢”和富民興許的偉大事業相映生輝,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為祖國、為中原、為許昌的繁榮昌盛而奮斗不息。作者:趙獻東【原標題:許下屯田與魏武雄風】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許昌網 2013-5-1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開封網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