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地是個普通的小村莊,本不該有那么大的名氣,但是,因為靳裁之和羊肉湯,它便出了名。
靳裁之是北宋時期的理學家,大經學家胡安國曾經拜他為師。他對文化人的點評很精辟: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貴而已者,則無所不至矣。靳裁之屬于第一種人,所以很灑脫。他在許昌城北10公里處設帳講學,傳道授業,倒也自得其樂。前來求學的人很多,小商小販跟進,大家定居下來,便成了一個村莊。因此地為“設帳講學之地”,村子就叫帳地。到了明朝,帳地村已經發展得相當不錯。可惜后人太不珍惜歷史,為書寫方便,經常把“帳地”寫成“丈地”,于是乎,就有了今天的丈地村,盡管村中出土的石碑上刻的是“帳地”,但已經積習難改了。
靳裁之設帳講學的目的是傳播文化,后來的帳地卻因交通發達而成了生意人眼中的風水寶地,商賈云集、店鋪林立。更讓靳裁之始料未及的是,1000 多年后,這個村莊的名字竟和回族的特色飲食聯系在了一起。伊斯蘭教舊稱回教,其信徒統稱穆斯林,在許昌,穆斯林俗稱“在教的”或“教門人”。縣志上說,明宣德年間,許昌就有了清真寺;而丈地村的回民說,他們是清道光年間從鄭州遷來的。回民是做生意的天才,精明得很,他們選擇帳地這塊生意寶地安家落戶,絕對在情理之中。回民有他們的信仰,也有他們的風俗。就飲食而言,他們對葷食很講究,禽類中,吃谷的、有食囊的、喙似雞嘴的可以吃,如雞、鴨;魚類中,有鰓有鰭的、有刺有鱗的可以吃,如鯽魚、鯉魚;獸類中,吃草的、反芻的、有四蹄的、性情馴善的可以吃,如牛、羊。丈地村不依山、不傍水,一馬平川的沃野,雞鴨鵝魚難成大宗,牛羊飼養卻占優勢。五香牛肉的確很好吃,但在過去,牛是用來役使干農活兒的,哪能動不動就宰掉吃肉?于是,羊肉就成了丈地村回民飯桌上的主流。把家常飯搬到飯店里當生意做,精明之外,還需真本事。
羊肉的做法很多,清蒸、慢燉、紅燒、生烤、蔥爆等無所不可,孜然羊肉、蔥爆羊肉、扒羊肉、胡蘿卜燉羊肉、羊肉泡饃、羊肉串、涮羊肉等名菜聞名遐邇,但丈地村的回民偏偏喜歡上了羊肉湯。羊肉湯的做法大體分兩種,一種是把羊肉或羊雜兒煮熟、切好,放在盆子或大盤子里。大鍋熬制的高湯咕嘟咕嘟地沸騰著,捏一撮熟羊肉或羊雜兒放進碗里,沖進滾燙的高湯后再瀝去沖一次。高湯煨在碗里,把羊肉燙熱了、燙透了,撒些蔥花、香菜,淋上幾滴香油,吃吧,絕對的美味,這叫沖湯羊肉湯。丈地的回民原先也做這樣的羊肉湯,現在還有人做。但是,他們又出了新招兒。
所謂羊肉湯,無非在兩個方面下功夫,一是羊肉,二是湯。羊的種類很多,山羊、綿羊、黃羊、羚羊、青羊、盤羊、巖羊,肉味各不相同。許昌常見的只有綿羊和山羊,綿羊肉肥而細膩,宜于涮食,山羊肉瘦而粗糙,適合燉湯。本地山羊肉膻味較小,當然列為首選,屠宰后一天之內的羊肉尤其鮮美。高湯的熬制,有的用羊骨,有的用羊肉。羊骨熬湯濃而不香,羊肉熬湯肥而不濃,羊骨、羊肉、羊雜兒一起熬出的全羊湯,湯濃而味厚。本地的山羊肉加全羊湯,是絕佳的搭配,但仍需精湛的廚藝和匹配的佐料。切羊肉的刀又厚又重,但切出的肉片薄而均勻。熱油鍋里放些牛油,油冒煙了,把肉片滑進鍋里爆炒,稱“熗鍋”,炒熟后加進高湯,燉上幾分鐘,然后加入佐料調味。這里的佐料很特殊,雖然都離不開花椒、辣椒、大茴、小茴、陳皮、桂皮、香葉、八角、草果、白芷、黨參、當歸、丁香、肉蔻等,但比例不等、秘方不同,就出現了各家所謂的秘料。待秘料熬進湯里,再用精鹽、味精、胡椒粉調味,盛進碗里,撒上蔥花、香菜,湯濃肉嫩、香辣可口的熗鍋羊肉湯就可上桌了。配以外焦里軟的火燒,有肉有湯有面食,有滋有味有營養。如果喜歡吃面,還可拉些燴面放進去,俗稱“湯加面”,更是一絕。
一招兒鮮,吃遍天。丈地的羊肉湯則是“一招兒鮮,遍天吃”。丈地回民的羊肉湯館開到了省外,丈地村真的出了名。村里的羊肉湯館有幾十家,各打自己的招牌,各有自己的秘方,味道雖然稍有差別卻大同小異,無法以某一家冠名,干脆統稱其為丈地羊肉湯。遺憾的是,丈地村的許多飯館至今仍不太講究,雅間不雅,大廳嘈雜,桌椅黑黑的,地板臟兮兮的。但是,去晚了竟然沒座兒!大家都說,這才是原汁原味兒、地地道道的丈地羊肉湯。(韓曉民)(原標題:丈地和它的羊肉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