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寶的尊嚴,還鈞瓷以神圣
2012/7/26 10:12:1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瓷福在人間
至宋徽宗時鈞瓷由于得到這位癡迷藝術的帝王癡愛,所以鈞瓷的品質和地位達到了再也未有的高度和尊貴。據傳北宋時楊家將班師回朝榮立戰功皇帝賜予良田府邸千傾令羅綢緞百匹都被楊家謝絕,只求皇上賜予鈞瓷一件,后得到皇帝應允,留下了楊家將誓死保大宋的美名。宋徽宗更是對鈞瓷達到了癡迷程度,據說他堂前居室書房放置瓷器文玩唯鈞不用,就連畫畫寫字的筆洗也是鈞瓷鼓釘洗,餐具.花盆.痰盂.夜壺也都是鈞瓷,就連澆花用的也都是鈞瓷花澆壺,這還有個傳說呢據說徽宗喜文弄墨、善詩長書尤愛花石,對三十六件鈞瓷珍品中的八寶龍把花澆壺尤為喜愛。因壺身造型豐滿挺拔秀麗,周身貼雕八仙八寶,龍把吞口,色質具佳精妙絕倫,每日里賞玩愛不釋手。一日愛女茂德公主與駙馬進宮朝見,被此壺的精妙技藝和神色照人的窯變色彩所吸引,觀賞多時久久不想離去,想要又難于開口,被徽宗皇帝看在眼里,從案上幾次拿起又放下,最后還是割愛賜予愛女和駙馬都尉,兩人謝恩后興沖沖的抱壺出宮回府。公主每天用花澆壺灌上清泉水澆花愛如珍寶,而徽宗皇帝每日視朝回宮總要賞看一次鈞瓷珍品,旦見少了心愛的花澆壺,心中悶悶不樂傷心的差一點流出淚來,但還是放心不下,即令太監先導微服駕幸蔡京府第,見愛女茂德公主雙手執壺噴灑雨露正在澆花,兩眼目不轉睛凝視花澆壺呆而不語,公主放下執壺往迎朝見,叩頭接駕山呼萬歲,徽宗才如夢初醒,令其起身免禮,但還是眼巴巴的望著執壺。茂德公主聰慧過人,見此情景早已會意,忙與駙馬耳語了一陣,當即回奏父皇:“此壺澆花甚妙,父皇喜愛花石,宮中僅此一件,兒臣拿來上瀆天顏于心不忍,況且觀賞數日已飽眼福,為此奏請父皇送回此寶以盡孝意”。徽宗連夸愛女,以錦緞珠寶厚賜公主后忙將花澆壺讓太監抱著擺駕回宮去了,將壺仍放在原處,心感十分高興。這樣皇帝愛鈞瓷已成了千古美談,當然象徽宗這樣的恐怕也就只有他一個了。就這樣鈞瓷成為了文人雅士皇權貴胄的一種品味和權勢的象征。宋元時期,通過絲綢之路和海上交通傳到歐洲,當時按重量和黃金等價交換。明朝萬歷皇帝曾以一百五十金買一鈞窯瓶。清高宗乾隆皇帝曾作鈞窯歌刻于器皿之上,首位宮廷秘寶。佳士德1995年春季香港拍賣會上,一件宋鈞玫瑰紫釉鼓釘洗,以145萬元港幣成交。到了1999年,一件元鈞天藍掛紫紅斑折沿盤成交價高達600萬元港幣。當代晉佩章大師的一件新仿天青釉雞心盤,窯變美妙的“富士霞光”,拍賣成交價達300萬港幣被倭奴國天皇宮收藏。在七十年代的一次廣交會上鈞瓷二廠的一對“雙連瓶”竟被民主販子美國倭奴國澳大利亞三家客商同時看中,最后由于那個倭奴國客商對咱們的抗日戰爭有功最后,最后無價贈送給了倭奴國客商,結果人家回贈了六輛倭奴國的尼桑轎車作為答謝。鈞瓷名貴由此可見一斑。故大收藏家倪玉書贊評道:“宋代鈞窯器皿,以紅者為最,無紅而釉勻者為上品...”所以曾傳有“紅為最,紫為貴,天青月白勝翡翠”。“鈞瓷掛紅,價值連城”之說。再次證實了“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雅堂無鈞不可自夸富”等贊語,不是空穴來風。這正是:黃金有價不及鈞,千姿百態萬彩陳。家富何須藏萬貫,鈞瓷一件最堪珍。
古代的鈞瓷匠工做瓷的精神不言而喻,現在再回去看看就連解放后恢復鈞瓷七八十年代的前期的鈞瓷一二廠的產品也都是造型釉色做工嚴謹,無不凝聚著匠工們的辛勤汗水。進入八十年代中后期,改革開放的浪潮席卷中原大地,神垕國營瓷廠、鈞瓷一廠、鈞瓷二廠相繼停產,一些能工巧匠下崗,待業回家建窯燒造鈞瓷,家庭個體窯廠如雨后春筍遍及神垕鎮。這時的鈞瓷生產以繼承為主導,仿古創新運用傳統工藝,取宋鈞釉厚均勻、元鈞聚色成型,集老廠研究秘方,融合現代美學情趣,取得了新的成就,出現了不少精品佳作,為鈞瓷生產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九十年代初期,禹州市鈞瓷研究所在劉富安工藝美術大師倡導下,國家投資380萬元,并于1994年建造液化氣窯試燒鈞瓷成功。李和振和劉瓷輝煤燒鈞瓷相繼投產,孔家鈞窯擴建壯大并率先建成液化氣窯爐燒造鈞瓷,開神垕液化氣窯燒鈞瓷之先河。隨后邢國政和苗長強鈞瓷廠亦不甘落后奮起直追,新興窯坊之多不勝枚舉。1996年以后舉行的香港和倭奴國兩處鈞瓷藝術展銷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為鈞瓷開拓市場走出國門奠定了基石。鈞瓷熱刮起了旋風,鄭州收藏鈞瓷的人日益增多。隨著生產的發展,市場競爭十分激烈流派紛呈,名廠名家輩出,如:劉富安、邢國政、晉佩章等,初具規模的廠家更是力爭上游,如此廠家星羅棋布且不斷增加,繁榮昌盛,興旺發達,大有超越宋代之勢。尤其是進入二十世紀鈞瓷不斷地被國家領導人作為出國訪問的國禮,還有03、04、05年榮昌鈞窯的三屆博鰲亞洲論壇的鈞瓷國禮,孔家鈞窯的“海晏鼎”作為東盟會議的禮品更是奠定了鈞瓷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可由于鈞瓷的這種超前繁榮也為今后的鈞瓷發展埋下了種種隱患。當前在這種一切追求經濟效益的大環境下,百分之九十的廠家采用液化氣窯燒制鈞瓷,雖然這也是一種對鈞瓷工藝的改造和創新成品率高達90%以上,不用匣缽節省窯爐空間不用煤減少污染和資源浪費,減少了勞動強度,縮短了燒窯時間,燒制技術易掌握等優點,但液化氣窯燒制的鈞瓷看起來比較粗俗、虛假、賊亮,缺乏韻味,失去了煤燒鈞瓷的釉色渾厚深沉,含蓄玉潤晶瑩,艷而不嬌,紅而不俗,曝光內蘊的感覺。再加上很多廠家和人們急功近利,產品粗制濫造,胎粗釉落,品質低下,流于市場以次充好,以氣充煤,低價銷售,各自為戰,自相殘殺,競相壓價,形成了單純追求利潤的惡性循環,根本沒把鈞瓷當作藝術品來認真對待,這樣從根本上影響了傳統鈞瓷的形象。藝術的規律是在對傳統的繼承中求發展求創新,創新是建立在對傳統的深追探源,做到技藝嫻熟,再結合自身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底蘊方能有所突破,突破就是創新,可眼下的那么多的急功近利的人做了那么多庸俗不堪的造型,鈞瓷的文氣、尊貴、藝術、美感、生命力盡無。又有幾個能經得起歲月的檢驗呢?又有幾個是真正懂鈞瓷的呢?這就牽扯出了對鈞瓷的認識、對審美的品位、對文化的攝取、對人格和藝術的追求諸多根本問題。其實自己燒出走向市場的作品也正是作者自己的人品,自己的品位有多高自己的作品的品位才會有多高。
鈞瓷何以再傳神?現在市場上的鈞瓷作品就像一件華麗的裝飾品,造型繁雜低俗,缺少文化品位,釉色華而不實,雖然這些迎合了市場,這也正反映了消費者對鈞瓷認識的缺乏,更加反映了做瓷人對藝術的不堅定和對真正的鈞瓷認識上的不足,這樣下去鈞瓷這種國之愧寶將來必將暗淡無光,走向末路。這個問題的確需要認真對待:最終要解決的還是文化問題和認識問題,還是應加強對真正鈞瓷的文化品牌宣傳和對從業人員的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想現在這樣人們的文化層次、欣賞者品位都在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逐漸提升,現在做瓷的那些低俗認識恐實難滿足,最終他們要去做專業的研究、認識、繼承、學習、創新、修為,都像晉佩章大師那樣潛心執著研究,像劉富安大師那樣藝無止境要求,終生置之。鈞瓷未來之日才會一片光明,趕超宋元,再創輝煌指日可待,神鈞寶瓷之尊貴定能重現!【原標題:衛國寶的尊嚴,還鈞瓷以神圣】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禹州鈞瓷網 20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