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禪靜寺造像碑
禪靜寺造像碑(即敬史君碑),位于長葛市第十四初級中學院內,刻于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
該碑通高250厘米(碑座除外)、寬84厘米、厚26厘米。90厘米高的碑額上,精工雕刻有6條倒首盤龍,供奉著釋迦佛像,佛像的下邊龕著9個供養人,碑側為夔龍紋圖案。
正體碑身高160厘米,碑文計1265個字。該碑字體扁而勻稱,完全沒有常見的魏碑體上斂下放的姿態,用筆圓潤含蓄,既繼承了《張玄墓志》之遺風,又開了唐楷之先河,實在是難得的“龍門二十品”外之精品。該碑碑文清代輯入《書法大字典》,拓片曾于1973年在日本展出。康有為編著的《廣藝舟雙楫》中把《敬顯俊剎前銘》(即禪靜寺造像碑)列為碑品中的“逸品上”,并注“……《敬顯俊》之虛和婉麗,何嘗與南碑有異……安靜渾穆,骨鯁不減曲江……永興《廟堂碑》出自《敬顯俊》……運筆用墨,意象悉同……為靜穆茂密之宗……若閑鷗飛鳧,游戲汀渚。”1993年該碑碑文又被收入《北魏石刻藝術》一書。
敬史君,字顯雋(《北齊書》傳載名顯雋,字孝英,平陽泰平人,是虞舜的苗裔,田敬仲的后代)。北魏末年“女后稱割,權移外戚,黨樹私門,謀危王室”時,他“掛冠辭闕,仗劍還鄉”。孝莊帝即位,嘉其品德高尚,“封泰平縣開國子,除晉州別駕”。
1963年,禪靜寺造像碑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得到妥善保護。1982年河南省文物局撥款修建碑亭,于1984年建成。2004年,河南省文物局再次撥款10萬元,于2006年8月、9月重新修建了保護房,并在碑體外加裝了玻璃罩以供觀賞。保護房為正方形,南北開門,東西開窗,單檐尖頂,四角挑出,仿木水泥結構,并刻石記載,徹底解決了禪靜寺造像碑的安全和保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