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花瓷觚
河南文化產業網7月19日消息:明宣德《青花瓷觚》,1950年在鄢陵縣一戶地主家發現。該觚體較高,喇叭口,束頸較長,腹部鼓出,大平底,矮圈足,口外沿飾兩青花紋,頸部飾蕉葉紋,大小四相間,腹部飾勾蓮紋、草葉紋、云紋。腹部以下飾蕉葉紋,底部有“大明宣德年制”字樣。 高51.5厘米, 口徑23.5厘米, 底徑16.3厘米, 深49.3厘米。
明代宣德(公元1426年—1435年)年間燒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于世。與明代其他時期的青花瓷器相比,該時期燒制技術達到了最高峰,其成就也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鎮陶錄》評價宣德瓷器“諸料悉精,青花最貴”。
在許昌博物館的展廳中,該《青花瓷觚》悄然肅立,熠熠生輝。據了解,該《青花瓷觚》胎體是由瓷石加高嶺土燒制而成,經過時間的洗滌,目前該瓷器依然保存完好,色呈淡青,釉質肥潤光亮,釉面有氣泡和橘皮棕眼,釉面滋潤,紋飾簡潔概括,畫法奔放自如,畫面構圖極富意境,充滿了民間生活氣息,活潑而有趣味。
作為一顆歷史的明珠,該明宣德《青花瓷觚》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及思想觀念。作為古青花瓷精美的藝術品,它是青花工藝的典范,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原標題:明宣德《青花瓷觚》:開一代未有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