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為社會經濟提供支撐力和推進力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全面系統而又深入研究許昌歷史文化資源開發與現代化建設之間的關系,是我們建設文化強市的題中應有之義。千百年來,許昌人才輩出、俊彩星馳,尤其是三國時期的曹魏文化,更是構成了一道星輝璀璨的文化風景, 成為許昌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之一。
本文旨在通過對許昌漢魏時期文化含量較高的八座高臺的歷史梳理,透析許昌的歷史文化脈絡,凸顯許昌的歷史文化精神,并將豐富多彩而又風格鮮明的歷史文化,轉化為全社會共享、促進各項事業發展的有效資源,使讀者多層面多角度地了解和認識許昌的曹魏文化。
這片豐饒的土地,曾激蕩著跌宕起伏的歷史風云:東漢末年,曹操迎漢獻帝劉協建都于許,“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軍資”,廣攬人才、大興屯田、逐鹿中原、征伐四方,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使許昌成為當時北方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
如今,歷史的回響,依舊縈繞在一方平疇沃野之上:漫步許昌境內,至今依然可見許多鐫刻著歷史印記的土丘。作為歷史的見證,它們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大的近百畝,小的僅數圍之闊,更多的已被歷史車輪碾平,化為一抔黃土,其上數莖野草,似乎是追憶著當年的熠熠光彩。
歷史是城市的記憶,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這些土丘在逝者如斯的遼闊歲月中,早已不復當年的盛采,但如果用人文的目光重新審視,它們所浸潤的文化芬芳,則早已走進人們的記憶,讓人折服于其深邃和傳奇。
穿越時空,生生不息,正是文化最美麗的姿態。
毓秀臺
位于許昌縣張潘鎮東南部,是漢魏故城遺址在地面上的唯一實物遺存,是當時天子祭拜天帝的地方。
“毓秀”一詞,至今依然為許昌市民所熟悉,如市區毓秀路、市毓秀路小學,依然是很多市民每天要打交道的地方。
不同于市井的平平淡淡,毓秀臺,卻是一個莊嚴肅穆的地方。東漢末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自洛陽遷都于許,毓秀臺正是漢獻帝祭天之所。每年秋分時節,漢獻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在此祭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昔日的毓秀臺,掩映在林蔭之中,綠意擁簇,高接云天。臺下布列著數十處豪華的宮殿式建筑,是漢獻帝祭祀前暫歇的地方。據《漢魏故城圖》載,毓秀臺前有漢御殿,為漢獻帝祭天時齋戒沐浴之所,還有神廚、家畜亭等。臺上原有天爺殿、東西廂房、天王殿、山門等建筑,四周雕欄玉砌,正中聳立著一處高峻的壇廟,叫玉皇殿。從大殿逐級而下,是青磚鋪就的廣場,這里有象征四方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石像,正中矗立的一尊青銅巨鼎,叫“神壇”。廣場兩旁,還有月神臺和雨神臺。毓秀臺下還有個寬8尺、高1丈的地洞。穿過地洞門就是60階青石甬道,當年天子就是從這里登上臺頂的。這些均已不存在了,不禁讓人想起毛**同窗好友周世釗《五律·過許昌》的詩句:“野史聞曹操,秋風過許昌。荒城臨曠野,斷碣臥殘陽……”
經過千年的風風雨雨,漢魏故城已化為瓦礫遍地的高坡,毓秀臺也成了一座其貌不揚的土臺子。毓秀臺前面,一條小河自西向東蜿蜒而去,日夜不停的潺潺流水見證著歷史的滄桑。毓秀臺西面是一個曾經駐扎過御林軍的地方,叫營王村;南面的村莊叫城南董;后面高坡上是古城村;古城村北面是城后董、城后徐兩村;東北一個村叫城角徐。從這些村名上,還依稀可看到昔日魏都的氣勢與輝煌。
射鹿臺
位于城東北許昌縣許田村西,相傳為曹操、劉備、關羽等狩獵射鹿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