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是:吳道子去拜訪一僧,僧人不以禮相見,吳道子便在壁上畫驢,結果僧的屋子被驢踐踏得亂七八糟,僧便賠禮道歉,吳道子才把畫涂掉。
當時只覺得吳道子與神話中的馬良相似,有神來之筆,可點活萬物。吳道子乃畫圣,誰若敢不以禮相待,自然要遭到報復。
后來一位畫畫的朋友與我閑聊時也講述了吳道子畫驢的故事,說有人讀書不求甚解,只看表面,那么吳道子便成了用畫筆報復對他不敬的小人了。其實作者的本意是在說吳道子的畫畫得好,把驢畫活了。我覺得畫家高明,比我體會得深,我是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吳道子這位畫圣怎么會像我理解的那么狹窄呢?
到了大學,讀中文,老師也講到吳道子畫驢的故事。老師說:吳道子把驢畫活了,顯然是扯淡,是讀者沒能體會文章的含義。那么僧人房里的東西遭踐踏該怎么理解呢?是吳道子的畫畫得逼真,把僧人寺院里的拉磨之驢吸引進僧人的屋里,與壁上的驢撕咬,踢打,才致使僧人屋里遭踐踏,這才符合事實邏輯。故事的寓意也是說吳道子的畫逼真,連驢的同類都分辨不清。
當時我聽得是如醉如癡。
時過二十年,有一日失眠,我又想起了吳道子畫驢的故事,不是我這人叛逆師長,總覺得古人的文章按今人的解釋還是矛盾重重,不能自圓其說。
先說那篇短文:吳道子訪僧,僧欠了禮節,就在人家墻壁上畫一頭驢,這不更不禮貌嗎?如僧人是吳道子的崇拜者,或許想讓你留下一點墨跡,可僧人本來就懶得搭理吳道子,怎會讓他在自家的墻上畫驢。更何況有畫圣之稱的吳道子,也是大雅大儒之人,能干這種無禮的事嗎?
再說我老師的解釋:是外邊驢見了僧人屋里的驢,以為有同類,便入僧房嬉鬧,這也更不現實,牲畜對同類的注意是以氣味和聲響為反應的。再逼真的假畫都不會引起動物的關注,不信你就做個試驗,別說唐代的寫意畫,就是當代寫實的油畫,甚至放大的照片,動物對它都不會有什么反應。
古人的文章不像當今的新聞報道,要遵循真實的原則,大都也像圖畫一樣,是一種寫意,就連《史記》都有一些似史非史、似神非神、半真半假的東西在其中,這就為讀者的理解留出了許多空白,作為填補想象的空間。
如果僅用一種展開的手法,演義出一系列細節來導讀,肯定漏洞百出。
讀書,特別是讀古人的一些書,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文化層次,就有不同的收獲。這就要求讀者更勤于思考,別在字面上逐字摳意,那樣讀古人的文章,就要舍本求末了。【原標題:也說吳道子畫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