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十三碗是完全屬于許昌(禹州所在地區)本土、地地道道的農家菜肴,主料為大肉、豆腐,輔料為燜子、粉條,取材僅限于家養的經年肥豬、自家磨制的豆腐、自家加工的粉條等,已有數百年歷史,經歷代鄉廚不斷改進,終于成就了如今的特色十三碗。十三碗具有深厚的鄉土文化底蘊,折射出鄉村親朋鄰里間濃郁質樸的親情和獨特的禮儀。很早以前,十三碗就成為禹州西部鄉民取親、嫁女、吃面條等重大慶典宴席必備之 “佳肴”。十三碗上菜順序有著“嚴格”的規矩,選料考究,做工精良,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體現了華夏飲食文化樸實無華的一面。
十三碗美食已有數百年歷史,具有深厚的鄉土文化底蘊,折射出鄉村親朋鄰里間濃郁質樸的親情和獨特的禮儀。很早以前,十三碗就成為禹州西部鄉民取親、嫁女、吃面條等重大慶典宴席必備之“佳肴”。當地人無論貧富,喜慶宴席上十三碗的花色是不可缺少的。家底不豐者, 所上十三碗往往以燜子打底,湯水較多,被戲稱為“稀湯寡水”,家境殷實者則頂格走滿十三碗,以彰顯“大手、豪華”。
十三碗主料為大肉、豆腐,輔料是燜子、粉條。農家往往在取親、嫁女、吃面條的喜慶之日,宰殺一頭自家圈養經年的肥豬,用自家豆子磨上一筐豆腐,配以禹州西部山坡生長的優質紅薯粉加工的粉條,請鄰近聞名的三、五鄉廚,精心料理、調制,就這樣經歷代鄉廚刻意琢磨,傳承發展,終成就十三碗一方特色。
頭碗“雞”
二碗“魚”
三碗上的“大肉皮”
四碗蒜菜
五碗甜米
六碗小酥肉
七碗金邊豆腐
八碗合籠春卷
九碗豆腐條
十碗條子肉
十一山楂湯
十二丸子湯
十三雞蛋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