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坑院(資料圖片)
日前,微博上一則關于河南陜縣地坑院營造技藝瀕臨失傳的消息引發(fā)網友圍觀。根據記者的調查,河南陜縣絕大部分地坑院已經無人居住,正遭到廢棄和自然損壞,有些甚至已經成為廢墟,地坑院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瓦房和兩層樓房取代。
而隨著建筑實體的消失,地坑院營造技藝也瀕臨失傳。一位知情人告訴記者,“由于缺少實踐載體,掌握地坑院營造技藝的人目前大部分都無用武之地,傳承鏈條在實踐載體上出現斷裂。這是地坑院營造技藝瀕臨失傳的最主要原因。”
“地下四合院” 構造特殊、魅力無窮
“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在河南陜縣東凡塬、西張村塬和張汴塬三大塬區(qū)上,有著100多個這樣的地下村落,村民們在平地上挖出一個深坑,然后再在坑的四壁鑿挖窯洞居住,這在當地被稱為地坑院。
地坑院又稱天井窯院,由原始人類的穴居發(fā)展而來。它在全國是獨有的建筑方式,是民居史上的一大奇觀。它們主要分布在豫西、隴東、晉南和陜北等地,除此以外,世界其他地方尚未發(fā)現類似的民居。而河南省陜縣的地坑院群落集中成片,存量較多。
據記者了解,地坑院是古老的生土建筑,屬減法營造的負建筑形態(tài),它的營造技藝比較復雜。首先是在平整的黃土地面上挖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的深坑,深6至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窯洞。其中,主窯對面的角窯鑿成斜坡,形成階梯形弧行甬道通向地面,是人們出行的通道,稱為洞,是地坑院的入口,大都是曲尺形。門洞窯多數只有一道大門,被稱作“哨門”。
地坑院與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磚青瓦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至50厘米的攔馬墻,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周同樣也有這樣的攔馬墻,這些矮墻既可以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內,又可以保障地面勞作活動和兒童的安全。
人住在坑里,排水問題自然是第一大事。為此,他們在地坑院中間下挖了深4至5米的旱井,俗稱滲坑,專門用來聚集滲進坑內的雨水。地坑院里通往地面的門洞內有一口深水井,加一把轆轤用于解決人畜吃水問題。地坑院內各個窯洞按功能分為主窯、客窯、廚窯、牲口窯、茅廁、門洞窯等。窯洞還是天然的溫度調節(jié)器,冬暖夏涼,特別是地坑院建造簡單價廉。對于昔日貧窮的山民來說,這樣的建筑是再理想不過的了。
據記者了解,地坑院營造技藝包括完整的設計規(guī)制、設計模數和工藝口訣,絕大部分和現代建筑理念相吻合。如依據“廟正院不正”原則,地坑院方位要稍偏;為體現尊卑秩序,主位要高大,口訣是:地勢上高下低,天井上寬下窄,主窯為“九五窯”(主窯高九尺五寸,寬九尺),其他為“八五窯”(高八尺五寸,寬八尺);為解決通風采光,窯洞要前高后低、前寬后窄,安裝要“撲門仰窗”;建筑地坑院使用的土工尺子,長五尺,和古代男子的平均身高相似,通過其數值和尺度控制,保證各建筑部位與人體活動需要的空間協調平衡等等。
地坑院作為一種古老而奇特的民居樣式,建造涉及土工、泥工、瓦工、木工等行當。它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窯洞類居住環(huán)境中獨具特色,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民間瑰寶遭遇時代挑戰(zhàn)
據記者了解,目前在河南陜縣西張村鎮(zhèn)廟上村還有地坑院80余座,是保存地坑院較為完整的一個村莊,但地坑院越來越不受年輕人的喜歡了,目前在地坑院內居住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年輕人一般選擇建兩層磚瓦房。
今年已經年近古稀的劉淑軍老人至今仍然居住在地坑院內,老人告訴記者,在這里生活久了,不想再挪地方了。另外,老年人在夏天不習慣用空調,住在地坑院里冬暖夏涼很舒適。老人還告訴記者,他的兒女曾多次勸他搬出來住,但是他都沒有搬。
如今,居住在地坑院里的大都是像劉淑軍這樣的老人,他們懷著一種無法割舍的戀舊情結,不愿意改變固有的居住環(huán)境。盡管如此,地坑院居住的人數仍逐年在減少,樓房卻在逐年增多。一位年輕人告訴記者:“現在家庭都買了汽車、拖拉機等,這些都無法開進地坑院內,非常不方便。再說我們平時在外邊打工,見多了高樓大廈,一跟別人聊時,如果還說自己住在窯洞里邊,別人都會用很詫異的眼神盯著我,好像我是原始人似的。”
另一位老人也認同這位年輕人的說法,他說:“年輕人不愿意住地坑院的最主要一個原因是,在當地人們的觀念中,窮人才住地坑院,實際情況也是富裕的人家都建起了磚瓦房。而小伙子娶媳婦,姑娘們也非常看重這一點,如果家里住的是地坑院,年輕人娶媳婦就會非常困難。”
除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在起作用,近年來 “退宅還田”的土地政策和新農村建設,也從另一方面造成了許多地坑院被廢棄、填埋。之前,有相關媒體算過這樣一筆賬:每個地坑院因為窯頂怕滲水,一般都不能種植莊稼,一個地坑院占地1畝至1.5畝,甚至達2畝。1萬多個地坑院至少占地1萬余畝,而建磚瓦房,一戶三分地就足夠了,可節(jié)約土地資源70%以上。對土地資源日益稀缺的陜縣來說,填埋地坑院能節(jié)省出不少耕地。
種種原因,使現在河南陜縣的地坑院遭遇無人住、無人愿建的尷尬,地坑院營造技藝也面臨失傳。
技藝傳承人呼吁政府關注
2007年,地坑院民俗被河南省政府列入第一批非遺保護名錄;2007年3月,經中國民間文化之鄉(xiāng)專家考察組實地考察、評審,河南陜縣被認定為“中國天井窯院文化之鄉(xiāng)”。去年5月23日,地坑院營造技藝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
據記者了解,陜縣縣委、縣政府對該項目的保護工作十分重視,2011年請西安麟德旅游規(guī)劃設計院對張汴鄉(xiāng)8個村1000余座地坑院做詳細的保護規(guī)劃,提出開發(fā)性保護、原真性保護、社區(qū)性保護三種模式。
開發(fā)性保護就是將地坑院村落開發(fā)成旅游景點。如西張村鎮(zhèn)廟上村的地坑院旅游景點已初具規(guī)模,并獲得良好效益;原真性保護則是保留現存的地坑院外形狀態(tài)和穩(wěn)定原住民的生活狀態(tài),并有意保留一些相關的民俗文化元素在內;社區(qū)性保護主要指的是,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由政府統一規(guī)劃,建設眾多形態(tài)各異的地坑院農家樂飯店,為游客提供吃住玩等項目,形成一個獨具特色的地坑院游覽社區(qū)。在陜縣縣委、縣政府的規(guī)劃中,通過這3種保護模式的實施,營造技藝就會得以傳承,為項目的保護創(chuàng)造了載體條件。
但陜縣文化館館長尚根榮告訴記者,陜縣對這種技藝的保護目前主要還是從文字資料和視頻、照片等方面進行保護保存,通過出版書籍和多部專題片介紹,使主要技藝、基本狀況得到保護。但是他內心也很明白,圖片和資料與實體建筑相比,是多么抽象和不易被人接受。
尚根榮說:“開挖地坑院實際上是一種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的工作,大部分人都會干。在陜縣三道塬上,50歲以上的人都干過這種活,但涉及木工、瓦工和土工刷洗窯壁、崖面以及用傳統土坯維修等技藝性較強的工作,掌握的人數就不多了,現在當地約有100人會這種技藝。”
對于這100余人的生存狀況,記者也進行了隨機調查采訪。70歲的王萬里以前是陜縣的“工程師”,他們村一半以上的地坑院他都參與建筑。現在他們家的兒女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他和老伴在家守著幾畝地。提起建造地坑院,老人顯得格外親切,笑呵呵地告訴記者:“現在政府不是在搞地坑院農家飯店么?雖然現在的地坑院農家飯店和我們那時候的地坑院不太一樣,但是畢竟我們那一套老技術還能用得上。希望政府能夠制定點措施,或者政府可以開個班培訓一下當地年輕人怎么建造地坑院,不然再過幾十年就沒人再會這個技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