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范應龍:老有所為的內鄉宛梆非遺傳承人

2013/11/6 9:19:43 點擊數: 【字體:


    宛梆是我國優秀的珍稀劇種,200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內鄉縣宛梆劇團是目前國內僅存的唯一一個宛梆劇種專業劇團,1992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天下第一團”。

    宛梆劇團團長劉鐵民告訴記者,內鄉宛梆劇團現有三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均已年過七旬,但他們在弘揚宛梆文化的道路上依然發揮著余熱,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10月10日,在重陽節之際,記者在內鄉縣劇團排練室見到了正在為青年演員指導身段的范應龍老人。

  艱辛學藝路

  范應龍老人說,學戲首先要練就扎實的基本功,學徒三年,先學折子戲,再學大戲,唱念做打是四功,手眼身法步是五法,這是最基本的要領。宛梆與其他劇種相比,唱腔不同,表演風格不同,更趨向于豪邁奔放。

  年幼時家庭情況不好,要早起晚睡,學不好就會被辭退回家。宋克林老師是名青衣,他要求是比較嚴格的,還記得1958年到鴨河口水庫工地慰問演出,當時年紀還小,中間睡著誤場了,被宋克林老師抬手就打,結果被公社派出所誤會差點鬧出亂子。

  “但宋老師又是非常識才愛才的,冬季的時候適逢變聲期,凌晨四點多,他就挑著馬燈,帶我到河邊練聲。平時練腿功時,他讓我綁上沙袋跑步,把用來壓幕布的十幾公斤重的鐵磚吊在腿上,睡覺前要綁起雙腿翹在墻上,使血液倒流,以增強腿部彈跳力。練劈叉時,難度更大,雙手按在桌子上,兩條腿分開放在一米開外的凳子上。”

  “我自己深厚的基本功與宋克林老師的言傳身教是密不可分的,至今我還能想起他對我的指點,讓我在學藝的道路上受益匪淺。”范應龍回憶起自己的恩師感慨萬分。

  發掘與傳續

  在職時,范應龍一面要忙于劇團的事務,一面還要擔任主要角色演出,同時還要做好對青年演員的指導、幫帶。他帶出的學生都成為了團里的骨干,在重點劇目里飾演重要角色,有兩位還擔任了團長職務。

  因病退下來之后,范應龍老人沒有閑著,他回憶演過的劇目、角色,總結出可推廣的經驗,同時收集傳統劇目,從民間去發掘經典戲劇,整理出的劇本約70多部,加上傳統的、移植的、改編的、創作的,目前已達一百多部,為宛梆戲曲文化積累了豐厚的財富。

  肩負新使命

  范應龍介紹說,隨著黨中央和各級政府更加重視宛梆戲曲藝術的發展,不斷的扶持、鼓勵演職人員將宛梆這一珍稀的劇種發揚光大,已經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這個行業中來,這是令人可喜的。

  作為一名新文藝工作者,要繼承、要發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每一位從業者都要以劇團為家,全身心的撲在宛梆的研究與弘揚上,要有主人翁精神,一定要把宛梆保護好,發掘好,傳承好,延續好,不能毀掉,否則就是歷史的罪人。

  范應龍老人注視著遠方,彷佛在期待宛梆美好的未來。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精神矍鑠的范應龍老人對宛梆戲曲藝術抱著堅貞的信心,有憂慮,有喜悅,有展望,有希冀,他在堅守著,虔誠的守護著“繁榮宛梆”這永恒的信念。

  人物檔案

  范應龍,今年70歲,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957年在他13歲時進入內鄉戲校學戲,1960年拜南陽著名武生邢德山為師,主攻生行。1983年起擔任內鄉宛梆劇團團長,1999年退休。

  代表劇目:《打金枝》、《黃鶴樓》、《斬蔡陽》、《收岑彭》、《收吳漢》等經典大戲,并第一代主演《清明案》。

  范應龍介紹,他主演過的劇目有五六十部,參演的達一百多部,演出達一萬多場次,足跡遍布南陽縣區、鄉鎮村落。

  宛梆的由來

  宛梆早期名為南陽調、老梆子、南陽梆子,形成于明末,完臻于清代,興盛在清道光年間至民國三十年前后,有近四百多年的歷史,被稱為梆子聲腔劇種的“活化石”。因南陽簡稱宛,1956年,南陽行署將其定名為“宛梆”。

  “它是明末清初陜西東路秦腔(同州梆子)傳入南陽后,與南陽當地民歌小調、民間說唱融合,演變形成的一個戲曲劇種。”《中國戲曲志·內鄉卷》記載。

  南陽各地到處流傳著“扛起鋤頭上南崗,嘴里哼著梆子腔”的民謠。鼎盛時期,宛梆班社達300多個,上世紀30年代以來,由于豫劇、曲劇的興起和迅速流傳,宛梆漸趨衰落,目前只剩內鄉縣宛梆劇團在舉步維艱的傳承著這一古老又珍貴的民族藝術。

  宛梆的輝煌

  宛梆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每逢下鄉演出,十里八鄉的群眾都要趕著去看。范應龍老人回憶起宛梆劇團曾經的盛況時,依然止不住流露出懷念的神情。

  “一場演出有上萬名觀眾,大家都爭著買票,有的把床搬到售票處徹夜排隊,有的排不到跟前,就拿長竹竿把錢遞到售票窗口,可謂萬人空巷啊!全團的演職人員都要去維持秩序,呼朋喝友,邀請親戚,那場面不亞于盛大的節日。”

  當地有民諺道:“紅白喜事唱宛梆,十里八村美名揚;一年四季唱宛梆,吉祥如意喜洋洋。”可見宛梆在群眾中的聲望和地位。【原標題:范應龍:老有所為的內鄉宛梆非遺傳承人】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網 2013年10月11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中國皮影藝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