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走進臺灣看豫劇——市豫劇團赴臺交流演出活動散記

2013/8/6 14:39:50 點擊數: 【字體:

走進臺灣看豫劇——市豫劇團赴臺交流演出活動散記
兩岸豫劇團聯合演出《三娘教子》,主要演員在演出后合影
走進臺灣看豫劇——市豫劇團赴臺交流演出活動散記

走進臺灣看豫劇——市豫劇團赴臺交流演出活動散記
《虢都遺恨》演出劇照
走進臺灣看豫劇——市豫劇團赴臺交流演出活動散記
記者與臺灣豫劇泰斗張岫云(中)、豫劇皇后王海玲(右)合影
走進臺灣看豫劇——市豫劇團赴臺交流演出活動散記
記者與臺灣青年豫劇演員張瑄庭合影
走進臺灣看豫劇——市豫劇團赴臺交流演出活動散記
三門峽市豫劇團演員為臺中市河南同鄉會演唱戲劇段子
走進臺灣看豫劇——市豫劇團赴臺交流演出活動散記
兩地演職人員在分別時舉行歡送晚宴

    應臺灣傳統文化藝術中心邀請,5月30日至6月5日,三門峽市豫劇團赴臺灣參加為期一周的“2011夏之禮贊·兩岸青春豫劇周”文化交流活動。在短短7天時間里,市豫劇團30多名演職人員不顧旅途勞累,從臺北到臺南,共演出《三娘教子》《虢都遺恨》等6場完整劇目,并與臺灣豫劇團進行了面對面交流,使豫劇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在市豫劇團赴臺演出和交流過程中,本報記者進行了全方位采訪。

    臺灣觀眾渴望看到正宗豫劇
   

    豫劇是河南的地方戲,也是全國最大的地方劇種,是由河南梆子演變、發展而來,又屬于一種自然大方的高腔劇種,具有率真、奔放、豪邁的特色。據史料記載,豫劇產生于明末清初,初時以清唱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因而發展非常迅速。幾經演變、改良,直到民國年間才發展成熟。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十分重視對傳統文化的發掘和培養,僅在河南省,除了省文化廳專門成立了三個核心豫劇團外,各地區及各縣(市)都有自己的專業豫劇團;各鄉鎮或行政村,也有業余劇團,因此豫劇在河南的普及率相當高。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豫劇逐漸輻射到陜西、山西、安徽、湖北、河北等省,喜愛豫劇的全國觀眾多達3億。
   
    在豫劇發展過程中,由于各地區糅合了自己的傳統習俗和方言,其唱詞和唱腔也不盡相同,形成了豫西調、豫中調和豫東調。這些曲調各具特色,使得豫劇的整體發展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改革開放以后,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加之社會發展迅速,電視、網絡和手機的普及,使傳統豫劇面臨極大的挑戰。河南衛視本著搶救和拓寬豫劇的主導思想,及時開辦了《梨園春》戲曲欄目,很快形成拳頭產品,為豫劇的推廣和深化作出重要的貢獻。
   
    臺灣豫劇團的前身是“中州豫劇團”。當年,在人民解放軍的追擊下,國民黨部分殘余勢力敗退到越南,其中包括隨軍的部分演藝人員,豫劇團由此誕生。1953年,該豫劇團被臺灣當局接到臺灣南部的高雄市,從此落地生根。臺灣豫劇團的創始人叫張岫云,她今年已是88歲高齡,被譽為臺灣豫劇界泰斗。半個多世紀以來,她從成立劇團到發掘、扶持演員,一路走來,為豫劇事業傾注了畢生心血。可以這么說,跟她從事豫劇演藝的弟子已遍布臺灣。
   
    臺灣是一個特殊的地方。自古以來,由于中原人5次大南遷,使福建、江西、廣東等地出現了“客家人”這個名稱。后來,沿海地區的客家人為了生存遠渡臺灣,使臺灣的客家人越來越多,這些人的祖宗就是河南人。據資料顯示,在如今2300多萬臺灣人中,約1900萬人的祖籍就在河南,占總人口的4/5。這些人身在臺灣根在河南,雖幾經演變,骨子里卻始終改變不了河南人的基因。因此,他們對河南方言、河南習俗仍然很感興趣,對家鄉的豫劇自然十分喜愛。
   
    由于歷史原因,臺灣與內地隔絕了半個多世紀。在這期間,豫劇在河南及周邊地區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臺灣豫劇雖然也在傳承傳統文化,但相對來說,在唱腔藝術和樂器搭配上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而且臺灣目前新生代豫劇傳承人都是生在臺灣、長在臺灣的,對豫劇的舞臺語言拿捏不準,與原汁原味的梆子曲調相差甚遠。
   
    臺灣觀眾雖對豫劇情有獨鐘,但他們看到自己舞臺上的豫劇與河南衛視《梨園春》欄目的戲曲唱段有較大區別,很多人就更加渴望看到家鄉正宗的豫劇了。于是,一些觀眾直接打電話,要求臺灣傳統文化藝術中心與內地有關部門聯絡,請河南豫劇團到臺灣演出,使他們真正過一過戲癮。去年,在兩岸文化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省豫劇二團、商丘市豫劇團成功登臺演出,受到了臺灣戲迷的熱烈歡迎。這次,三門峽市豫劇團赴臺演出,無論是劇目還是表演藝術都得到了完全升華。用臺灣戲迷的話說,就是給他們送來了一份精美的藝術大餐,使他們終于欣賞到了真正的豫劇。
   
    七天演出六場觀眾場場爆滿
   
    3年前,曾遠赴日本演出過的三門峽市豫劇團的藝人們,十分理解臺灣觀眾渴望看到家鄉戲的心理,他們在提前精心準備的基礎上,不顧長途跋涉的勞頓,傾力表演、伴奏,演好每一場戲,唱好每一個段子,極力使豫劇給寶島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5月30日零點,所有演職人員將8個大戲箱裝上一輛大巴車后,趕往新鄭國際機場。他們一夜沒睡,到機場后一方面辦理登機手續,一方面將大戲箱和舞臺行李通過托運的方式,與機場方面交涉。在香港轉機過程中,一些演員趕緊翻出臺詞背誦,燈光和舞美也忙著探討如何布置舞臺,因為第二天上午10時就要在臺灣進行首場演出,時間緊迫,不容放松。
   
    位于臺灣東北的宜蘭縣,是臺灣傳統文化藝術中心的所在地,當晚,劇團人員到這里匆匆吃了晚飯,便到戲館布置場景,直到11時才結束。
   
    5月31日一大早,所有演出人員來到戲館,調燈光、定曲調、走舞步、練習入場退場等。當臺灣北管樂團和南管樂團演出結束后,10時整,三門峽市豫劇團被隆重推上了舞臺。豫劇團團長史茹和主演曾少庚在渾厚的樂器伴奏聲中,出演《虢都遺恨》“認子”一折。他們充滿激情的唱段立即引吸了所有的觀眾,整個劇院鴉雀無聲,都在靜靜地享受豫劇帶來的快樂。當史茹將最后一句唱詞唱完,臺下突然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一些觀眾禁不住爬上后臺,與演員握手致謝。
   
    下午,大型新編歷史劇《虢都遺恨》正式與觀眾見面。觀看演出的,除了家住宜蘭縣附近的觀眾外,還有來自臺灣各地的戲迷,其中包括臺灣傳統文化藝術中心的工作人員以及臺灣文化部門的負責人。三門峽市豫劇團所有人員一絲不茍,默契配合,以唱腔和樂器烘托氣氛,以燈光和舞美推動劇情發展,使整部戲曲的劇情在跌宕起伏中變得近乎完美。一個半小時的演出中,觀眾有十多次鼓掌和喝彩。演出結束后,臺灣傳統藝術總處專門宴請了演出人員。宴會上,副主任兼臺灣國光劇團團長陳兆虎滿懷深情地說:“你們演得真是太好了!我在看戲時,流了四次眼淚。”
   
    臺灣傳統文化藝術中心集戲劇、民俗為一體,在宜蘭購地50公頃,先期開發了24公頃的建設項目,擁有戲劇館、民俗館、文化廣場及民俗一條街等。這里每天都有演出,一些民間團體或學校常常組織人員到此觀看。6月1日,根據安排,三門峽市豫劇團將在文化廣場的文昌祠有兩場折子戲演出。由于氣溫突然升高,演員們只好頂著烈日登臺演出。令人感動的是,這么熱的天氣,廣場上座無虛席的觀眾竟然沒有一人中途離開,直到演出結束。
   
    6月2日,劇團從臺灣北部轉移到臺灣南部的高雄市。一大早,大家將頭天晚上打包的戲箱道具裝上了車,經過5個多小時的行程抵達高雄。
   
    6月3日,三門峽市豫劇團演職人員觀摩了臺灣豫劇團演出的大型古裝戲《王月英鬧殿》后,兩地演員開始進行藝術切磋。臺灣演員在唱腔中遇到的問題,當面向三門峽的演員求教,三門峽的演員們真心實意地將自己的經驗傳授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三門峽日報 2011年6月9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開封網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土特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