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號令響神州,黨中央造福為人民,百姓從此享盛世,齊心協力建設新農村……”一聲激越動聽的唱腔,一個干脆利落的亮相,立刻贏得了滿場的掌聲。這是齊效蘭帶領曲藝團的演員們正在排練新編的河南墜子《齊心協力建設新農村》,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吸引了全村的父老鄉親前來觀看。
走進齊效蘭家,滿屋子都是演出用具:墻上掛著墜胡、服裝,桌上放著鼓子、簡板,地上擺著錄音、擴音器材等,每件器具都寄托著齊效蘭對戲曲藝術的深厚感情。
出身農家的齊效蘭,自幼就喜歡上了戲曲,七、八歲讀小學時,便學會了唱“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轅門外三聲炮”等不少戲曲段子,當時村里小劇團的排練場,是她最愛去的地方。1983年高中畢業那年,齊效蘭滿腔熱情地報名參加了縣文化局舉辦的藝訓班,在學習樂理知識中,齊效蘭隨老師連續觀看了西寧市曲藝團的幾場演出,被墜子書藝人尋芝蘭時而小生、時而老生、時而青衣、時而花旦的演唱技巧、一個人唱活一臺大戲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從此,她與河南墜子結下了不解之緣,并拜尋芝蘭為師,開始正式學起河南墜子來。在尋老師的精心指導下,效蘭的演唱、表演技巧日趨成熟。不管學唱什么墜子書,她都注重從人物和劇情出發,恰如其分地把握人物的身份、性格;表演時,力求不溫不火;在唱腔上,她追求大氣,講究韻味,既擅長激情奔放,又注重委婉細膩。因而,她演唱起來或喜或悲、或怒或愁,扣人心弦。
齊效蘭第一次正式演出,是在韓集鎮的物交會上。那次物交會組織者請的三個職業劇團,均安排在地段好的位置演出,卻把他們的演出場地安排在一個偏僻的街角。誰知他們的節目一亮相,就把觀眾吸引過來了,每天演出三場,場場觀眾如潮,5天的物交會結束后,不斷有人找他們預約演出,他們在韓集鎮一帶竟連續演唱了18天方才收場。
這次演出經歷,讓齊效蘭感受最深的是群眾對河南墜子這種藝術形式的喜愛,暗下決心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走下去。1991年,她聯合6位河南墜子愛好者,組建了自己的鄉村曲藝團。平時大家各忙各的農活,閑暇時,或遇到節日,齊效蘭發出倡儀,大伙往一塊一湊就開始演出了。他們演唱的大都是自編自排的現代戲,有的就是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的人和事,用藝術的形式搬上舞臺,群眾自然喜歡看。十幾年來,齊效蘭堅持把國家的新政策和群眾的生活融合在一起,編寫出20多個適合大眾口味的曲藝段子,累計演出300場以上,觀眾累計超過10萬人次。這些寓教于樂的曲藝段子,不僅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對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起到了潛移默化作用,方圓十幾里的村民打架斗毆、打牌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現象明顯減少,群眾說,齊效蘭功不可沒。
齊效蘭的曲藝團越演越紅火,她的表演技巧也越來越精湛,先后十多次在省、市優秀戲曲匯演中榮獲大獎,市、縣有關部門連年授予她“先進工作者”、“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以表彰她為豐富農村文化所作的貢獻。已連續三屆當選縣人大代表的齊效蘭動情地說:“我雖然沒有豫劇大師常香玉那種‘戲比天大’的思想境界,但能用自己的藝術實踐,為鄉鄰們帶來精神上的享受,是我的理想和追求。”(新蔡宣)【原標題:齊效蘭:說唱藝術娛鄉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