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墜子在商丘又稱“墜子書”、“道情戲”,它以悠揚動聽、粗獷奔放而打動人心,曾廣受歡迎。但是隨著電視的普及,聽書的人越來越少。
寧陵縣城郊鄉郭英村素有“墜子村”之稱,目前全村有8名伴奏師,會唱的近百人。村里的老藝人認為,“墜子書”并不是群眾不愛聽,而是沒有演出平臺。他們希望將這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傳承下去,為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增添一點樂趣。
“墜子書”曾廣受歡迎
2011年12月16日上午,記者走進素有“中原墜子村”之稱的寧陵縣城郊鄉郭英村時,從一家農民院墻里正傳出一陣陣悠揚的墜胡聲和粗獷奔放的墜子調。
河南墜子在商丘又稱“墜子書”、“道情戲”,表演形式為一人伴奏、一人說唱,它以悠揚動聽、粗獷奔放而打動人心。河南墜子不但在河南備受歡迎,在全國曲壇也占有一席之地。河南墜子在郭英村已有70多年歷史,當地群眾都將該村稱為“墜子村”。解放前,每當入冬或初春,該村一些藝人便背起墜胡、掂起锏板外出,靠說唱《小紅袍》、《大紅袍》、《三俠五義》等長篇墜子混個溫飽。
郭英村村民、今年62歲的楊守德曾是該縣“河南墜子書”說唱隊有名的伴奏師。他12歲開始拜師學藝,后加入了縣曲藝說唱隊。“那時,俺們經常去學校、下車間、到田間地頭為群眾演出,來聽墜子書的群眾人山人海,那時的俺們就是明星,到哪兒都受人尊敬、受人歡迎。”說起當年演出時的情景,楊守德老人至今仍興奮不已。
改革開放之后,由于受市場經濟的沖擊,該縣“河南墜子書”說唱隊被解散了,15名隊員全部回到各自的鄉村。為了生計,他們自行組織走村串鄉為群眾演出,觀眾如織,生意依然十分火爆,演出人員收入不菲。但是好景不長,1986年開始,隨著電視的普及、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聽書的人越來越少了。楊守德說,此前每年有10個多月外出演出,后來全年加起來也不足2個月,大部分“墜子書”說唱人員只好回家種田了。
老藝人渴盼振興“墜子書”
“可是,作為老藝人,俺們不甘心這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在俺們手中被葬送。于是,一有空閑時間,俺們村里的幾位老伙計就聚在一起,相互切磋,義務為群眾演出,為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增添一點樂趣。”楊守德告訴記者。
村黨支部書記王書勇是一位“墜子書”愛好者,也經常會和楊守德他們聚在一起,唱上幾段。他說:“現在年輕人外出打工,一天就能掙個百八十塊,而表演“墜子書”可沒有這么高的收入,演出三四個小時也掙不了50塊錢。”楊守德說得更絕:“老師都沒有飯吃了,誰還來學啊!”
說起“墜子書”的未來,楊守德既興奮又有些無奈地說:“俺村的1400多口人中,目前還有8名伴奏師,會唱的近百人,群眾基礎還是相當不錯的。‘墜子書’并不是群眾不愛聽,而是沒有演出平臺。其實,‘墜子書’也應與時俱進,我們已經開始排練新墜子,但是村里經濟基礎太差了,如果能有三四萬元,俺們就可以購買一些演出服裝、道具和一輛流動舞臺車,那么,俺們村里的藝人就可經常給群眾演出,將這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傳承下去,振興‘墜子書’也就指日可待了!”
●鏈接
河南墜子
河南墜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藝道情、鶯歌柳、三弦書等結合形成,是曲藝的一種,約有一百多年歷史。流行于河南、山東、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樂器為“墜子弦”(今稱墜胡),且用河南語音演唱,故稱之為河南墜子。【原標題:“墜子村”渴盼振興“墜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