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響鑼,扁擔豎起撐開一米見方的小戲臺。
央廣網河南分網消息 據大河報報道:早在2006年,新蔡扁擔戲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孫清香也被評為扁擔戲“杰出傳承人”。現年85歲的孫清香老人,是安徽、河南一帶唯一健在的扁擔戲藝人;作為新蔡扁擔戲的唯一傳承人,老人希望能把他已挑了70多年的“扁擔”傳下去。
日前,記者在新蔡縣楊莊戶鄉鐘莊村孫莊的一個農家小院里,見到了孫清香老人。老人興致勃勃地打開庫房,搬出舞臺和道具,雖然手腳不再麻利,但還是堅持要給記者表演幾段扁擔戲。
老人將鑼鼓準備好,扁擔豎起撐開一米見方的小戲臺,熟練地鉆進幕布圍起的戲臺下,鑼鼓點頻頻敲響,一聲吆喝,肥頭大耳的豬八戒和手持金箍棒的孫悟空,兩只布袋小木偶先后鉆出了“出將”“入相”的帷幕。聽說要表演扁擔戲,鄰居們都來看熱鬧。
“這就是扁擔戲的特色,一個人就能表演,手腳并用,嘴上也不閑著,有些配音需要口噙篾子吹出來。”孫清香老人不無遺憾地說,“可惜不經常演出,手腳配合有些生疏了。”
“扁擔戲,是清末從安徽傳河南的。”老人告訴記者:為了生計,安徽的一批以木偶戲技藝謀生的藝人,一根扁擔一頭挑著舞臺、一頭挑著道具走村串巷;演出時,小型舞臺也是依靠一根扁擔支撐,所以人們叫它為“扁擔戲”。
表演扁擔戲,無論配樂還是口技,全靠表演者一個人。扁擔戲集戲曲、墜子書、鼓詞、口技、民間工藝泥塑、彩繪于一體,一人口噙篾子說唱,手指控制各種人物的動作,腳踏鑼鼓,手腳并用,一個人便是一臺戲。扁擔戲題材較廣,曲調多以戲曲、說唱藝術為主,唱腔、念白隨著人物角色而變化,要求表演者要有多變的聲腔和協調的動作等高超的技藝。
孫清香自幼隨父親孫彩蘭學、練、演扁擔戲,10多歲便可登臺演出。
與扁擔戲相伴幾十年,孫清香老人覺得那扁擔、那舞臺、那木偶就是自己身體和靈魂的一部分,無法割舍。“在安徽、河南一帶,就剩我一人會表演扁擔戲了;等我‘走’了,扁擔戲就徹底沒了。”孫清香老人說:希望通過記者的報道,尋覓到有志于扁擔戲的人來接班,共同傳承、保護這一瀕危的民間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