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軍良在《貍貓換太子》中扮演陳琳。(資料圖片)
采訪姚軍良,本來將時間定在了5月30日晚7點半,但由于他正在為7月中旬赴臺灣“鷹城文化寶島行”演出加緊排練,一直到9點才與記者見面。而此時,姚軍良還未吃晚飯。
姚軍良1967年出生于許昌襄城縣,父親是個戲迷,從小就帶著他看戲。幼時的姚軍良就表現出了在戲劇上的天賦,很早就能看懂戲的情節、演員的動作是否到位等。那時在當地農村最流行的是曲劇現代戲《白毛女》、《游鄉》、《江姐》和《掩護》等,每每看到觀眾們掌聲四起,連聲叫好,姚軍良就對舞臺上的演員產生羨慕之心,暗暗告訴自己將來也要成為舞臺上的演員。
16歲初中畢業,姚軍良報考南陽戲校,從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他唱了幾個段子之后,就被招考老師慧眼識中。在戲校的3年,姚軍良專門學唱曲劇,練功學藝極為刻苦,同學們開玩笑稱他有“夜游癥”,因為他經常在晚上熄燈后跑到樓頂上練功。在戲校的3年,姚軍良先后在幾個劇目中飾演角色,如《斷橋》中的許仙、《陳三兩》中的李鳳鳴、《屠夫狀元》中的胡山等。
1988年姚軍良畢業了,很快就被平頂山市越調劇團錄用。盡管劇種不同,姚軍良還是激動不已,畢竟從事演戲這個職業了。1994年,姚軍良調入市曲劇團,正式成為一名曲劇演員,圓了兒時的夢想。從1988到1999年11年時間里,姚軍良在兩個劇團里基本上是在跑龍套或演一些小角色。回憶起這段經歷,姚軍良說:“在我眼里角色沒有大小之分,不管演什么都要盡全力去演好。也就是在這段時間里,我悟出了‘戲’的真諦。一個好的演員,一定要在表演上下工夫,要在唱腔上下工夫,只有這樣才能在戲曲舞臺上有所創造、有所突破,才能贏得觀眾的歡迎。”
1999年姚軍良在曲劇折子戲《打金磚》中飾演劉秀,獲河南省青年戲曲演員大賽三等獎。此后姚軍良一發不可收,2000年飾演《王寶釵》中的薛平貴,《王寶釵》在省第八屆戲曲大賽中獲金獎,姚軍良獲表演一等獎;2003年飾演《貍貓換太子》中的陳琳,獲省第二屆曲劇演員大賽表演一等獎,同年該劇由河南文化音像出版社錄制成光盤發行;2005年領銜主演的曲劇現代戲《明月芳魂》在省第十屆戲曲大賽上,獲“河南文華新劇目獎”和個人表演二等獎;2006年隨團赴臺灣演出《屠夫狀元》、《大保國》,深受臺灣同胞好評;2007年飾演《楊六郎招親》中的呂蒙正,獲河南省第三屆黃河戲劇獎表演二等獎。今年5月在我市汝州舉辦的首屆中國曲劇藝術節中,姚軍良榮獲“當代中國曲劇十大名角”稱號。隨即,姚軍良又獲得國家一級演員稱號,成為我市戲劇男演員中獲此稱號的第一人。
除演戲外,姚軍良還撰寫了多篇理論文章。他認為,河南曲劇是一個歷史很短卻又發展迅速的劇種,從民間演唱的“鼓子戲”發展成戲曲劇種,不過80年時間,但由于它博采眾長、勇于創新、貼近生活、清新活潑,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和喜愛。河南曲劇經歷了鼓子戲、高蹺曲子和舞臺演出3個階段,從單純簡單的說唱藝術演變為復雜華美的舞臺藝術,可以說是一種本質性的革命,沒有勇于變革創新的勇氣和長期的舞臺藝術實踐是不行的。因此,曲劇的發展在保持傳統精華的同時,必須走創新的路子。
42歲的姚軍良已經進入了演藝事業的收獲期,談及未來,他說:“對曲劇,我會不離不棄,永遠堅守,因為它是我一生的追求。”(本報記者常洪濤實習生杜艷星)【原標題:姚軍良:曲劇是我一生的追求——訪“當代中國曲劇十大名角”稱號獲得者、市曲劇團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