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學藝,7歲登臺,9歲唱紅,第一代登臺演出的曲劇女演員,因主演《紅樓夢》被譽為“活林黛玉”,憑一己之力催生一個省級曲劇團……74歲的曲劇大師王秀玲的戲劇生涯充滿著傳奇色彩。
在來汝州之前,王秀玲不慎摔傷了腰,但在曲劇節開幕式上,她忍痛登臺獻唱,讓臺下觀眾感動不已。5月21日在汝州賓館接受記者采訪時,王秀玲仍不時撫摸疼痛處。
王秀玲1935年出生于郟縣,其父王俊卿是曲劇第一代藝人中的老演員。王秀玲6歲便隨父學唱曲劇,7歲已能主演《藍橋會》、《花庭會》等戲,9歲時主演《七仙女》一舉成名。王秀玲扮相秀麗,音質甜美,她的唱腔清麗柔婉,吐字清晰,表演聲情并茂,內蘊飽滿,是曲劇閨門旦的優秀代表人物。她從藝60余年來曾主演過100余部傳統戲和現代戲,如《風雪配》《拾玉鐲》《聽琴》《柳毅傳書》等,成功地塑造了不同類型鮮活的少女、少婦形象,不知有多少觀眾曾被她的舞臺形象所征服。
1955年,鄭州市曲劇團成立后排演第一個大戲《紅樓夢》,為了演好林黛玉,解放后靠自學才認得一些字的王秀玲硬是把小說《紅樓夢》及有關連環畫、仕女圖看了一遍,重要章節反復翻看,努力掌握林黛玉不同凡俗、多愁善感、外冷內熱同時具有叛逆精神的性格特征。《紅樓夢》上演后,產生了轟動效應,場場爆滿。時任團中央書記的胡耀邦到河南視察,看了這部戲后說:“這個小女孩演得不錯,真是個‘活林黛玉’。”
繼林黛玉之后,王秀玲又拿出了新作《風雪配》,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歡快、喜悅、甜美的高秋芳,完成了自己的又一個代表作。劇中“洞房”的唱段至今仍膾炙人口,廣為流傳。1981年該劇還被河南電影制片廠搬上了銀幕。
1959年,鄭州市曲劇團帶著《紅樓夢》、《風雪配》等劇目晉京匯報演出,原計劃只演10場,結果卻在中南海懷仁堂、釣魚臺國賓館、人民大會堂等劇場連演50場,轟動京城,并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在京演出期間,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習仲勛接見劇團時問及河南省有無省級曲劇表演團體,這成為成立河南省曲劇團的一個重要契機。1960年3月,以鄭州市曲劇團為基礎,河南省曲劇團成立。
王秀玲40歲開始收徒。退休后,她把主要精力用于培養學生。她門下弟子有十幾位,大都活躍在曲劇舞臺上。在河南省首屆曲劇藝術節上,有10位演員被評為“河南曲劇十大名旦”,其中的7位均是她的弟子。
2006年,王秀玲和張新芳、馬騏一起被河南省文化廳授予“河南曲劇藝術家終身榮譽獎”。王秀玲的頒獎辭如是說:“五十年前‘活黛玉’,新星增輝曲劇,一門心思唱好戲。演繹真善美,傳神復寫意。玲瓏剔透‘九歲紅’,精俏秀美‘七仙女’;盛演不衰《風雪配》:嫵媚、細膩、飄逸、靚麗……醉了中原大地。深知此身非我有,奉獻不猶豫。榮譽不計,余熱不熄。”(本報記者常洪濤)【原標題:一代曲劇大師王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