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縣正月古廟會與中國春節
2013/3/15 10:17:2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前不久,騰訊網上流傳的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人過春節的老照片,吸引了眾多眼球,泛黃的老照片里的春節,勾起了許多人美好的記憶,那記憶溫暖而遙遠……如今,我們依然可以在古廟會里找到老照片里年的影子和味道。
浚縣正月古廟會每年都吸引著來自省內外的游客,正月古廟會期間,游客多達百萬人次。在高峰期,若你從空中俯視,廟會上如織的游人、香客似要把大伾、浮丘兩山擔起來一樣。兩山間熙熙攘攘的游人、香客,挑起的是古廟會上數萬民眾洋溢的歡樂、祥和、希望。
古廟會保留著中國最傳統最原始的中國人的年。
浚縣正月古廟會深深扎根于當地歷史、文化、風土、民眾間,扎根于千百年來薪火相傳的習俗里。
要是你想把當地朝頂的社火表演請到其他地方,會首、會員們會鄭重其事地告訴你:“我們的表演是朝拜浚縣山神靈的。朝拜時間、地點、行走路線都是世代傳下來的,改不得!”
中國傳統春節,俗稱過年。年,古人稱谷子成熟為一“年”,五谷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活動。后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杜神、門神、財神、火神等神明,都在春節倍享人間煙火。過年,是古代農耕文化的產物,據記載,中國人過年已有4000多年歷史。
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杜,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浚縣正月古廟會恰是中國傳統春節在今天的延續,是中國春節文化和廟會文化的高度融合。
每年一入臘月,浚縣各處火神廟、土地廟的鑼鼓聲便響徹浚縣縣城大街小巷。浚縣臘月初八要過臘八節,喝臘八粥。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忙年了。花糕、黏糕、杜糖(當地俗稱麻糖)、元宵,成為當地年節時期特有的傳統美食。
浚縣正月古廟會在時間上與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年節相合。正月初一是浚縣正月古廟會的第一個高潮。這天上午浚縣縣城幾乎萬人空巷。正月初九是古廟會的第二個高潮。傳說這天是玉皇大帝(當地俗稱老天爺)的生日。按習俗當地人這天無論刮風下雪都要到大伾山朝頂祭祀老天爺。浚縣縣志辦劉會喜說:“浚縣社火是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每年的社火,都是當地人自發籌資組織的。正月初八下午社火隊伍要到土地廟和火神廟祭祀,祭祀罷后社火隊伍還要在縣城各大街道游街,民間 稱此為‘請神’。第二天社火隊伍排成長龍登山朝頂的場面異常壯觀。”正月十五、十六是浚縣正月古廟會的第三個高潮。這個高潮又恰逢中國傳統元宵節,俗稱 “小年”。春節重在禮,元宵節重在樂。屆時,白天社火晚上花燈,全城一片歡騰。大伾、浮丘兩山人山人海,達到空前盛況。
廟會祭祀由來已久
關于春節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一說,起源于臘祭。《禮記·雜記下第二十一》記載,子貢和孔子觀看為酬謝農神舉辦的臘祭活動。子貢看到盛大的祭祀場面,激動地說“一國之人皆狂”。子貢是浚縣人,史料所載的臘祭活動很可能是浚縣當時的古廟會。
一說,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堯即天子位,帶領部下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天當成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
據記載,中國古代春節正月的日期并不固定。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初一為歲首,年節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東漢光武帝劉秀北征王朗勝利后經黎陽,于大伾山筑青壇祭天地。大伾山又被人們稱為青壇山,劉秀登山時所走的路被人們稱為青壇路。
今天的浚縣正月古廟會完整保留了古代祭祀的影子。在浚縣民間社火(浚縣當地俗稱玩會)中,每年正月初九東山朝頂祭拜玉皇大帝,正月十六南山朝頂祭拜 碧霞元君。如果你仔細觀看朝頂的社火玩會,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每隊社火玩會前,無論是舞獅游龍的,還是踩著高蹺劃著旱船的,都要先站成一排,在廟門前拜上三拜,然后再在神靈前表演絕技。你還會發現,無論臺上指揮的會首出于時間有限考慮,扯破嗓門如何喊暫停,社火隊伍依舊把要展示的展示完了才放 心。
申遺保護春節文化
“河南浚縣正月古廟會是廟會文化和春節節令文化的疊加,千百年來,成為史不絕書、萬民朝圣的文化圣地。”河南省民俗專家們評論說。為搶占文化品牌, 為不再重蹈端午節被韓國提前搶注的歷史覆轍,目前,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擬將“中國春節”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 產項目,浚縣正月古廟會作為中國春節民俗的一個保護傳承主體,將成為中國春節申遺的有力支撐點和落腳點。
伴著第三屆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中國春節浚縣正月古廟會申遺田野普查工作正在緊密鑼鼓地進行中。目前,浚縣四個調查組正在進行文字記錄、錄音、錄像等原始資料的收集,為浚縣正月古廟會田野調查日夜奮戰著。(馬珂)(原標題:浚縣正月古廟會與中國春節)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淇河晨報 原文時間:201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