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項城市官會鎮響鑼表演
官會鎮,河南省項城市一個小鎮,但是這里的每個村子的不少村民都有一個絕活,就是敲鑼。這鑼可不是普普通通的鑼,一個響鑼有五六公斤,一般人掂一會 兒就會覺得臂力不支,可在他們手里可以忽高忽低,忽前忽后,擺弄出不同姿勢和造型,越敲越起勁兒,根本都不覺得累。他們說這是祖傳的官會響鑼,流傳了三百 多年。
官會響鑼是河南省項城市官會鎮傳統的民間舞蹈,也是迄今為止在全國發現的唯一一個以鑼為道具的舞蹈,填補了我國舞蹈文化中缺少鑼舞的空白。官會響鑼 歷史悠久,在當地影響極大,是群眾喜愛的傳統民間文藝形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2008年,官會響鑼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官會鎮位于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部,距離縣城二三十公里,原名荒蕪店。據載,當時民謠稱“有女不嫁荒蕪坡,莊稼少,槐草多,曬黃頭發漚爛腳”。就是這個 十年九淹的偏僻小鎮荒蕪店,傳說在清朝乾隆年間,皇帝下江南體察民情,安徽、河南、山東一帶的官員到此迎接。路過官會這個地方,當地有個很有名氣的秀才叫 王子由,把鑼和舞連到一起,精心組織了一套大鑼的演奏及表演,集合了幾十名打鑼藝人。用響鑼舞來歡迎乾隆皇帝,得到了老百姓和官員們的支持和認可,乾隆也 非常高興,從此官會響鑼就流傳下來。
于是,響鑼舞代代相傳,流傳至今,荒蕪店也因當時百官相聚改名為官會鎮。
傳統的官會響鑼打擊樂只有鑼,但打法分為幾種,具有不同的等級差別。7點鑼的節奏4慢3快,為老百姓紅白喜事時所用;9點鑼的節奏6慢3快,為縣級 官員所用,依次還有12點鑼、14點鑼、16點鑼和24點鑼……而24點鑼當時就是為迎接皇帝準備的。演員以銅鑼為道具,時而打時而舞,并用鑼組成各種造 型,變化微妙,達到似與不似,不似亦似的藝術境界。鑼陣有大有小,最小的兩人就可以表演,最大的60多人。表演形式也獨具特色,充滿了民間的智慧,像“青 蛙啃泥”、“天女散花”、“寇準背靴”、“老鱉圍窩”、“小兩口親嘴”等,充滿了濃烈的鄉土氣息。
近年來,為保護、傳承和發展官會響鑼這一文化遺產,項城有關部門聽取各方意見,積極挖掘民間文化藝術,打造文化品牌,指派專人負責。多次深入官會采 訪搜集,挖掘響鑼資料。他們在傳統《官會響鑼》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改編、創新,增加了大鼓、鐃、镲,制作了龍頭、龍尾等道具,演員少則幾十多人,多則 100多人,鑼鼓樂聲氣勢恢宏,靈活多變,既能粗敲,又能細打,音量對比鮮明,音響色彩豐富,表演人員在鼓點的變化中時而演奏、時而舞蹈,隊形變化多端, 如蛟龍上下翻騰,十分威風,被群眾稱之為“鑼龍”。有關專家和文化藝術人員在官會響鑼藝術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編排了氣勢恢宏、舞姿優美的“鑼龍舞”。在表 演形式上,除了保留原有鑼舞的精彩段落外,又糅合了“二龍戲珠”、“龍擺尾”、“龍翻滾”、“龍盤柱”、“跳龍門”、“龍穿洞”等12套表演龍的套路。一 面面銅鑼好似一片片金光閃閃的龍鱗,氣勢恢弘,活龍活現。
重新發掘整理過的官會響鑼越發響亮起來。1998年,《官會響鑼》受到文藝工作者的關注,同年,《官會響鑼》參加河南省第七屆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一舉 榮獲編導、作曲、表演、輔導4項金獎;1999年7月,由《官會響鑼》改編的《鑼龍》,參加河南省舞龍大賽,榮獲此次大賽所設的惟一一塊金牌,被授為“中 原第一龍”稱號。同年12月,《鑼龍》赴京參加演出,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最高獎“山花獎”,并應邀參加在天安門廣場舉辦的慶澳門回歸大型廣場晚會。
2010年9月,在山西大同市舉行的第八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暨第九屆中國大同云岡文化藝術節上,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官會響鑼》改編的《中原鑼舞》代表河南省參賽一舉奪得銀獎。
“文化事業繁榮,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而文化產業發展,則又是文化事業繁榮的支撐。”官會鎮黨委書記陳峰說。官會鎮黨委政府在不斷繁榮文化事業的 基礎上,著力打造官會響鑼特色文化產業,每年都從有限的經費中撥出專用資金10萬元,用于官會響鑼的開發和保護。目前,已基本形成以“民”為本的民樂產業,民樂產業有兩支鑼龍隊,演職員農忙務農,農閑演出,在自娛自樂的同時,每年獲演出收益800多萬元。官會鎮因此被列入“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推薦名單。(夏來棟 劉福亞 田維林)(原標題:流傳了三百多年的項城官會鎮響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