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劇團支撐著懷梆劇的一方藝術天地

皮影戲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一口敘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這話說的是皮影戲。很多人兒時的記憶中大都存留著這樣的場景:在激昂的鼓樂聲中,民間藝人雙手操縱著幾根細竹棍,舞弄著小小的皮影人兒在白幕布上來來往往……
如今,曾經活躍在中原大地上的皮影戲、懷梆劇、杠天神、二夾弦等傳統民間藝術正逐步退出現代舞臺,這些曾經火爆了千百年的傳統民間藝術正處于消亡的邊緣。
今年6月5日至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豫考察時指出,河南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具有建設文化強省的條件,要扎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為全國創造 新鮮經驗。而要建設文化強省,保護和開發傳統民間藝術顯然是題中應有之意,那么,我省民間還有沒有傳統藝術表演劇團?這些民間劇團的生存狀況如何?民間傳 統藝術團體的出路在哪里?圍繞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一番尋訪。
民間傳統藝術劇團寥若晨星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的皮影戲,是我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曾幾何時,看皮影戲是農村常見的休閑方式,農民們非常喜愛這種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的 民間藝術形式,又叫它“土電影”。自南宋起,皮影還傳播到異國他鄉,被電影史家譽為“電影的先驅”。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 質文化遺產名錄,皮影戲名列其中。
有道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2001年8月20日,32歲的日本早稻田大學女博士稻葉明子,千 里迢迢來到桐柏縣吳城鎮下刺園村老藝人岳秀良家。面對慕名而來的異國的皮影愛好者,年近六旬的岳秀良用高超嫻熟的技藝,為稻葉明子做了即興表演?粗粋 個栩栩如生的皮影人物橫刀立馬、對陣廝殺,稻葉明子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回到日本后,她對皮影戲仍然念念不忘。在隨后的來信中,她用不太熟練的漢字寫道: “我到桐柏,想不到收獲這么大!”
應當說,稻葉明子是幸運的,如今,大多數中國人想看場皮影戲幾乎已成了夢想,皮影戲正與現代人的生活越走越遠,我省目前只有豫西的靈寶和豫南的桐柏、羅山等地,還有為數不多的鄉村藝人在堅持演出,全省的民間傳統藝術劇團可以說是寥若晨星。
據了解,現在桐柏的皮影戲班子僅有4個,藝人全部是清一色的農民,他們亦農亦藝,農閑時外出演皮影,農忙時還要回家操持農活。岳秀良的皮影戲班子便是這 樣運作的,他的皮影戲班子共有5名藝人,每場演出大約三四個小時,收費100元。桐柏地處山區,農村文化娛樂生活比較單調,由于收費不多,山區群眾有了喜 事都喜歡請個皮影戲班子熱熱鬧鬧地唱上幾天。
如果說因為有了桐柏的這幾個皮影戲班子,皮影還不至于顯得太落寞的話,活躍在修武縣五里源鄉烈杠營村的農民劇團,則在延續著懷梆這一傳統民間藝術。
據劇團團長徐振功介紹,沁陽古稱懷慶府,懷梆劇是明朝時產生于懷慶府的梆子戲,故稱懷梆。在一方水土的滋養下,懷梆的唱腔念白全是方言土語,伴奏、身段 具有粗獷、豪邁的特點,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曾經在豫西北和山西、河北、陜西等地廣為流傳,深受群眾喜愛,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烈杠營村的懷梆劇團成立于民國年間,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劇團處于癱瘓狀態,村民們十分懷念懷梆戲。
前不久,在該村退休返村老干部的努力下,該村投資2萬多元,購買了服裝、道具等裝備,重新組建了懷梆劇團。如今,在烈杠營村隨處可見茶余飯后“亮嗓”的人,到了晚上,人們熱火朝天地排練節目,大家既是演員又是觀眾,唱戲品戲,其樂融融。
傳統民間藝術為何陷入困頓
近年來,民間藝術日趨衰落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曾經深受群眾歡迎的傳統民間藝術為什么會陷入困頓呢?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受現代娛樂方式多元化的沖擊、資金短缺、人才青黃不接、演出市場萎縮,是造成傳統民間藝術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的主要原因。群眾形象地描述說,傳統民間藝術已處于“缺氧”狀態。
“杠天神”是民國時期流傳在新蔡、正陽的一個地方劇種,曾在駐馬店和安徽相鄰農村廣為傳唱。如今,人們的文化娛樂方式豐富了,“杠天神”的吸引力日益削 弱,“杠天神”民間戲班也解散了。新蔡縣佛閣寺鄉吳崗村67歲的“杠天神”藝人吳根榮只是在沒事時,隨口哼唱幾句,問及“杠天神”為何受冷落,吳根榮老人 說:“電視劇恁好看,誰還聽這個?”
由于市場萎縮,藝人的收入十分微薄,桐柏縣岳秀良的戲班子一年唱下來,每個人僅有三四千塊錢的收 入。因為學皮影遠不如出外打工掙錢多,連岳秀良的兒女也不愿學皮影戲。生存空間變小,唯恐別人爭飯吃的狹隘思想,也使皮影藝人不愿帶徒弟。隨著時光流逝, 老藝人們相繼去世,新的傳人越來越少,培養新人已經成為傳統民間藝術面臨的迫在眉睫的問題。
提起因其行腔尾音高揚而得名的揚高戲,在陜縣、靈寶等地,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少年兒童,幾乎無人不知。揚高戲在最輝煌的時候,曾經與秦腔、蒲劇同場競爭,一度被奉為“神戲”。清光緒年間,揚高戲紅遍豫西、晉南,有時看戲的人甚至把臺子都擠塌了。
現在,揚高戲的境況卻是獨木難支。因為后繼乏人,演員都是業余的,陜縣峪里村的揚高戲劇團已經多年沒有演出了。劇團的演員最大的78歲,平均57歲,團 長李超倫老人感慨地說:“我們唱戲全是盡義務,有時還要自己貼油彩錢。因為人手少,要演戲缺了誰都唱不成!平時演員家里都有事,有時演一場戲,連個跑龍套 的都不好找,要給人說好話兒,人家才愿意來。”
對于揚高戲的未來,李超倫老人憂慮地說:村里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學唱,只有幾個老藝人還在撐著門面,如果哪一天他們不行了,揚高戲就要失傳了。
堅守“最后一塊陣地”
雖然傳統民間藝術的境況不容樂觀,但也不乏堅守者,羅山縣周黨鎮35歲的皮影藝人李世宏,就是一位年輕的皮影藝術堅守者,他已經與皮影戲相伴了20年。
李世宏是這個群體中為數不多的年輕人,他從小就喜歡皮影戲,幾十年癡情不改。在李世宏的少年時代,村子里誰有了喜事,都喜歡請皮影戲班子來演出,這使得 李世宏小小年紀就與皮影戲結緣。12歲那年,為了看皮影戲,已經是初中生的李世宏經常逃學,他被白幕布上那些跳動的皮影人兒迷住了,常常忘記了上課的時 間。
李世宏初中畢業時剛滿15歲,酷愛皮影戲的他決定拜師學藝。聽說羅山縣周黨鎮龍鎮村有位60多歲的老先生對皮影戲比較精通,他便找 到了那位老先生,一門心思要拜師。在他的再三懇求下,老先生終于答應收他為徒。幾十年過去了,李世宏不但掌握了皮影戲的制作和演唱等技藝,還學會了吹奏樂 器,成了豫南皮影戲曲界有名的全能技藝繼承者。
。玻皻q那年,李世宏成立了自己的民間皮影劇團,常年堅持演出。李世宏驚喜地發現,他并不是“獨行俠”,不少像他一樣年齡的年輕人也很喜歡這種民間藝術,時間長了,李世宏更加堅定了投身皮影藝術的決心。
“走這條路,我覺得挺適合自己的,這么多年來,雖然吃過不少苦,但我仍然覺得很快樂!”李世宏笑著說,在皮影戲日漸消亡的情況下,不管前方的路有多遠,他愿意堅守最后一塊陣地!
和執著的李世宏一樣,著名二夾弦表演藝術家田愛云也在癡情地堅守著二夾弦的一方藝術天地。
二夾弦是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戲劇種之一,它將胡琴的四根弦每兩根夾一束馬尾進行拉奏,故稱“二夾弦”,其曲調吸收了黃河船歌、漁民號子、打夯號子、民歌小 調及花鼓、琴書等變化而成,生活氣息濃郁,富有喜劇色彩。說起二夾弦昔日的輝煌,田愛云臉上寫滿了自豪——二夾弦曾經風靡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很多省 市,其最火爆的時候,開封二夾弦劇團曾連續演出130場,場場爆滿,從清晨6點到夜里12點,演員一天要演6場,根本顧不上卸妝。每到一處,排隊購票的隊 伍綿延一條街,群眾夾道歡迎。
像大多數傳統民間藝術一樣,上個世紀末戲曲不景氣的時候,二夾弦在藝術舞臺上逐漸沉寂了。2002年春 節,田愛云到河南電視臺錄制春節晚會節目,聽到久違的二夾弦唱腔,觀眾表現出的極度興奮,使12歲就開始學戲、與二夾弦結下了不解之緣的田愛云心中的激情 又燃燒起來,她覺得二夾弦不能就這樣消失了!
為了搶救這一瀕危劇種,2004年6月,田愛云放棄退休后的安逸生活,說服家人賣掉了自己家的房子,又經過多方貸款、借債,創辦了二夾弦戲校,組建了國內唯一的一家二夾弦實驗劇團,苦苦支撐著這一藝術之花常開不敗。
傳統民間藝術的
出路在哪里
毋庸置疑,社會越是發展,大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越是迫切。一面是民間藝術正岌岌可危,而另一面,人們在心靈深處對傳統民間藝術的呼喚也越來越強烈。
這一點,從互聯網上人們對傳統民間藝術日益高漲的呼聲中就可以看出來。網友黎明留言說:記得小時候,鄉下舞臺上的皮影人的唱念做打,我們都看得聚精會 神,覺得很好玩,看皮影戲是我們當時最快樂的記憶,可惜現在卻看不到了,我非常懷念皮影戲!網友清荷留言說:我從小就是聽著鄉間的懷梆戲的曲調長大的,愿 這一古老的傳統藝術能夠繼續發揚光大。
既然有這么多人喜歡,說明民間藝術還是有市場的,那么,民間傳統藝術團體的出路在哪里呢?一些網友熱情地出謀劃策,認為河南是文化大省,只要面向市場,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做到老少皆宜,傳統民間藝術就決不會青黃不接!
走市場化之路,被業內外人士認為是民間藝術的發展方向和出路所在,省委書記徐光春一針見血地指出,再也不能讓祖先留下的寶貝無人問津了,文化單位必須“調頭轉向”,變面向政府、面向獎臺為面向市場、面向群眾。
眼下,一些外省的民間藝術團體已經開始了市場化的探索。甘肅環縣民間皮影藝術團先后走出國門,到羅馬、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等地演出,被***媒體譽為 “東方魔術般的藝術團”。由北京孫明強影視公司與河北唐山皮影劇團聯合攝制的首部皮影電影不久前關機,該片被韓國片商以100萬人民幣買走,取得了可觀的 市場效益。
我省一些地方也不甘落后,靈寶市尹莊鎮西車村努力將皮影藝術打造成為該村一大特色文化產業,村里的劇團還多次應邀赴法國、奧地利演出,受到國外的關注和認可。
靈寶道情皮影是清代中葉由民間藝人將宣揚道教經義的道情戲與皮影相結合而形成的靈寶特有的一個劇種。改革開放后,西車村大力發展這一特色民間文化,扶持 該村的道情皮影藝術團常年演出,以道情皮影為依托,該村從事特色文化產業的農民達300余人,年人均特色文化產業純收入達3000余元,西車道情已被聯合 國教科文組織備案扶持,顯示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為了把西車村的道情皮影特色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日前,該村又制訂出新的五年發展規劃:成 立特色文化產業發展中心和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公司;成立特色文化產業研討班,從理論上對道情皮影戲進行研究挖掘;還要成立道情皮影戲雕刻組、裝裱組、繪畫 組、演唱組等,形成系列特色文化產業鏈條,同時申報進京演出,為奧運增光添彩。(余英茂 文/圖)(原標題:“最后一塊陣地”上的困頓與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