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九曲黃河燈盞會發源于殷商時期,興盛于唐宋,流傳于安陽縣倫掌鎮北孟村一帶。在豫北、冀南地區規模最大,也最負盛名。燃燈期間,河南、河北兩省的安陽縣、磁縣、武安、涉縣、峰峰等縣(市),近100個鄉鎮的3萬人前來觀燈。2008年,九曲黃河燈盞會成功申報為安陽市和安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6月,又成功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九曲黃河燈盞會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入夜,一陣鞭炮聲過后,連環燈陣內燈盞一齊點燃,陣內旗幡招展,鑼鼓喧天,十里八方的群眾來轉九曲,十幾檔花會由五面中幡前引,獅子、軋鼓、秧歌、高蹺、音樂等依序而入,陣內群眾邊走邊演,大約兩個小時方可走出3000平方米的連環燈陣。
10月28日,寂靜的安陽縣倫掌鎮北孟村,借著九曲黃河燈盞會第十九代傳人張相宸的描述,燈盞會勝景恍若眼前,為我們徐徐揭開了這一保留了民族和宗教色彩的民間社火的面紗。
燈會起源:久遠流長
村里老人記述,關于九曲黃河燈盞會的來歷,有著不同的解釋。有的說它最早起源于祭祀道家鼻祖老子,九曲實質上就是道家陰陽太極圖的變形。有的說它是古代戰爭中的迷魂陣圖形。更具體的解說是,商朝商紂王兇狠無道,姜子牙受西伯侯邀請領兵伐紂,直把商紂兵馬打得節節敗退。為保商紂江山,當時商朝太師聞仲請來好友趙公明率兵抵御,趙公明不幸喪生。其妹“三霄”(趙公明的三個妹妹云霄、碧霄、瓊霄)為給兄長報仇,設下九曲黃河陣讓子牙破陣,最后“三霄”陣破人亡。北宋時期,在孟村西頭和北頭修建湯王廟和文王廟時,議定在農歷九月初六傳說周文王生日這一天為廟會,興起九曲黃河燈盞會,至今已有近1200年的歷史,后演變為在元宵節期間舉行。九曲黃河陣燈盞會,顧名思義,就是取黃河九曲十八彎之意,有“陣排天地、勢擺黃河”之妙。每年元宵節燃燈,鄉民在連環燈陣內進退,井井有條。
九曲黃河燈盞會陣式為31路,按周易九宮八卦之方位,以富貴不斷頭傳統圖案九曲而成。陣內有乾宮、坎宮、艮宮、震宮、巽宮、離宮、坤宮、兌宮及中宮共九宮,迂回曲折,撲朔迷離。九曲,原先用椽子栽植,后改為鐵管插植,扎成彎彎曲曲的道路,有出口,有進口,寬約兩米左右,游一次行程約兩公里。鐵管為1.2米高,按規定的距離和路線插植在地上,用草繩在鐵管中間連接,上端置直徑12厘米的圓形鐵圈托燈,10竿三眼槍護風,內放優質香油,再用線繩捻成燈捻點燃即可。鐵管上的燈數,陣內一般為 360盞,山門內為50盞,中宮八卦臺內為90盞,共500盞燈。燈場中心,栽一根十米的旗桿,上面掛有旗幡、九蓮寶燈和霓虹燈裝飾的太極八卦圖。它是先人虛擬古代戰陣加以神奇想象的一種智能游戲。
多年發展:迂回曲折
采訪中,今年77歲高齡的張相宸老人作為九曲黃河燈盞會第十九代傳人,燈盞會的一些舊事仍歷歷在目。老人講述,解放前,他經常看著爺爺做燈盞,一來二去自己也學會了這項技藝。抗戰爆發后,因為戰亂,百姓們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元宵節游燈盞會的習俗也隨之落寞。
九曲黃河燈盞會的制作,是將1.2米長的鐵管,按圖譜栽在八畝平地上,形成一個大方陣,內含九個小方陣。陣中設八尺廂道,供花會和游人行走。中宮八卦臺內插20面紅旗、20面黃旗,共40面旗,還有9個人把守,這為《封神演義》中的九位名將,橫豎斜看均為直線,五彩繽紛,氣勢恢弘。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扎制連環燈陣技術性很強,既要按圖索驥,又要心中有數,稍一疏忽就會扎成死胡同,所以掌握這項技術的人很少。1963年該村文王廟被岳城水庫淹沒時,燈盞會圖譜由于潮濕造成部分地方看不清楚,此項技術面臨失傳的危險。直到1989年,該村黨支部書記馬土金找到第十九代傳人張相宸,他們共同拜訪村里上年紀的老人,并到與該村相鄰的河北省磁縣觀臺鎮乞伏村找老人們回憶燈陣的布局,修復圖譜,才使得這項技術重現生機。
“剛開始就是想著恢復圖譜后,能在每年的元宵節讓村民多個娛樂項目,當時,大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點都不懂。”北孟村黨支部書記馬土金坦言,直到有一次從報紙上看到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聞,馬土金專門從鎮上跑到市里的文化部門去咨詢專家,在得到專家答復,認為九曲黃河燈盞會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技藝可以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北孟村的九曲黃河燈盞會才走上了漫漫申遺路。
千年傳承:昐有后人
“文革”中,九曲黃河燈盞會的傳承遭到嚴重破壞,1989年后,才得以恢復,但很快又受到現代文化的強烈沖擊。由于年代久遠,九曲黃河燈盞會有多少傳承人已無史料可查,僅能依據傳承人的家譜記載排列譜系。到張相宸這一代,這一祖傳的技藝面臨失傳的尷尬,1989年,張相宸收了馬金土這個徒弟,才使這一技藝依靠學徒傳承下去。
馬金土今年53歲,20年前,在幫張相宸扎燈場布陣時,馬金土立刻對這項技藝入了迷,并拜張相宸為師,成為九曲黃河燈盞會的第二十代傳人。在馬金土的影響下,他的哥哥——北孟村黨支部書記馬土金也學會了這項技藝。馬金土說,閑來無事,他總愛翻看圖譜,研究九曲黃河燈盞會的奧妙所在,以至于他的八九歲的小孫子也愛比照著圖譜寫寫畫畫。
采訪中,記者發現,這項技藝除了在馬氏兄弟家得到熱情的推崇外,村里的年輕人價值取向的轉變,造成了年輕一代對傳承這一古老技藝熱情缺乏。在北孟村內,我們隨意問了幾個十來歲的孩子,大家對元宵節燈盞會并不陌生,熱鬧、好玩是孩子們對燈盞會的印象,除此之外,孩子們對傳承這一古老的技藝,保護開發這一項目的話題仍然感到陌生。村里一位老人感嘆,除了四十歲以上的人對九曲黃河燈盞會深有感情外,年輕人誰愿意傳承這一技藝呢?
第二十代傳承人馬金土算了一筆賬,每次布下這個連環燈陣都需要花萬把塊錢,因為整個連環燈陣需要500個燈盞,每個燈盞內必須倒入足夠多的香油,才能保證燈盞不斷捻。村里提出申遺的口號以來,倫掌鎮政府撥付1萬元作為保護活動的啟動資金,北孟村的村民們也自發集資1萬余元。然而,這些錢對傳承保護這些技藝來講,仍然是杯水車薪。由于缺乏保護資金,沒有保護組織,在北孟村,村民們并不是每年元宵節都能看到九曲黃河燈盞會了。
保護開發:任重道遠
盡管九曲黃河燈盞會的傳承與保護面臨重重困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功申報還是讓北孟村看到了希望。村黨支部書記馬土金稱,這為他們下一步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了信心。目前,北孟村村委會組織這一傳統技藝的傳承人和愛好者正在收集整理九曲黃河燈盞會的有關資料,逐步完成對九曲黃河燈盞會珍貴資料的挖掘、整理,并出版保存,以建立完整的保護制度和傳承機制,保護這一民間藝術瑰寶。
在北孟村制訂的九曲黃河燈盞會2007年到2011年的五年發展計劃中,一系列保護開發計劃井井有條。完成檔案整理,在北孟村文王廟遺址復建文王廟,恢復在農歷九月初六舉辦為期三天的村九曲黃河燈盞會文王生日慶典,九曲黃河燈盞會傳承人隊伍擴大到十人,建立九曲黃河燈盞會研究所,對九曲黃河燈盞會進行全方位研究,組織出版九曲黃河燈盞會文化研究的有關書籍,設立九曲黃河燈盞會文化展覽室……
提起九曲黃河燈盞會的未來,作為第一個打破家族傳承規則,靠師徒傳承掌握了這一項古老技藝的第二十代傳人馬金土陷入了沉思,僅靠家族傳承,這一技藝將面臨失傳的危險,他希望自己能找到更多的年輕人,靠師徒傳承把這一古老的技藝傳承下去。而村黨支部書記馬土金考慮的更為長遠,他認為,除了在本村建立固定的九曲黃河燈盞會游覽區,還要走出去、請進來,才能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
采訪中,安陽縣文化局局長牛建國說,九曲黃河燈盞會是極具安陽特色的民間藝術瑰寶。啟動九曲黃河燈盞會申報非物質文化遺項目,具有見證中華文明、中原文明和殷商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對研究商朝的政治、軍事、文化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的母親文化,是我們的根。在保護和弘揚民族民俗民間文化的語境之下,每一個人,都是文化不朽的傳承人。只要留住記憶,就忘不了回家的路……(資料圖片 牛廣林 提供)(本報記者 黃亞明 特約通訊員 李昌奇)(原標題:封神榜 演繹出的民間社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