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guān)信息 >> 風(fēng)情 >> 瀏覽相關(guān)信息

“‘迷狂正月迷狂城’——浚縣正月古廟會”系列之二 迷狂的社火(下)

2013/8/5 18:26:42 點擊數(shù): 【字體:

 
“‘迷狂正月迷狂城’——浚縣正月古廟會”系列之二 迷狂的社火(下)

浚縣正月廟會上的跑旱船

    社火是什么?“節(jié)日迎神賽會所演的雜戲、雜耍。”社火是散發(fā)著泥土氣息的原生態(tài)瑰寶,它是搏動在黃土深處的歷史心跳,既貫通歷史,也流向未來。
 
    浚縣社火既有踩高蹺、扭秧歌、舞獅子、跑旱船、騎竹馬、玩龍燈、抬老四、打花棍、二鬼打架、背閣、抬閣、大頭和尚戲柳翠、張公背張婆等雜戲雜耍,還有相當(dāng)數(shù)量既非雜戲也非雜耍的武術(shù)表演,這是其廟會的一大特色,刀、槍、劍、戟、棍、叉、锏、鞭……或單打獨斗,或眾人混戰(zhàn),給廟會的熱鬧歡快帶來野性的搏殺感。
 
    龍燈是各地都有的社火形式,但浚縣龍燈仍有獨特之處。浚縣正月廟會上,一般是兩條龍同時入場,表演時先跑滿場,然后做“蛟龍?zhí)胶?rdquo;、“游龍在天”、“滾龍盤柱”、“蒼龍擺尾”、“躥火海”、“躥桌”等動作。浚縣舞龍燈喜在夜間表演,場外四周密布的燈籠火把如繁星,蒼龍恰似在無邊星海中遨游,龍鱗閃閃,曲折騰躍,加上戰(zhàn)鼓、鐃、镲伴奏,氣勢逼人。
 
    如果說龍燈以火爆熱鬧取勝,那么“抬老四”就像一則諷刺小品。兩個人抬一根四五米長的粗木杠,中間坐一清代地方官打扮的丑角,悄無聲地入場。丑角頭戴紅纓帽,反穿羊皮襖,名叫“老四”。走動時木杠起伏,“老四”在杠上做各種滑稽動作,抬者不時與他對話。這項表演,意在嘲諷貪官污吏。
 
  浚縣社火中,有一出“大頭和尚戲柳翠”,兩個演員如同東北“二人轉(zhuǎn)”一樣,演了一出活潑小戲。兩個人頭戴特制面具,一個是和尚、一個是美女。美女用手絹撫弄和尚的臉,用手摸和尚的頭,用嘴親和尚的耳朵,使盡招數(shù)挑逗和尚。和尚推她擋她不理她,一副“拒腐蝕永不沾”的樣子。據(jù)浚縣老藝人李順波講,這個社火源自一個傳說。相傳浚縣有個老方丈不慕權(quán)勢,縣太爺?shù)剿麖R里降香他未出迎,縣太爺很生氣。小和尚解釋老方丈是得道高僧,不輕易見人。縣太爺就想試試?yán)戏秸傻牡佬校闪思依镒铒L(fēng)情萬種的丫頭柳翠去調(diào)戲老和尚。
浚縣正月廟會上,上百家社火在主會場上“PK”,社火隊太多,每隊就給幾分鐘時間,觀眾和演員都不過癮。怎么辦?浚縣過去有個過癮的法子,就是“請”。誰家玩會好,別的村和縣里的機(jī)關(guān)就下帖子,待到“會演”結(jié)束,社火隊一下山,就到下帖子的地方拉開場子表演。這時候演員有充分的時間,表演才最精彩。
 
    文場要看“高蹺秧歌”

 
    李順波是踩蹺高手,會拉會唱會表演。他說,高蹺表演一般有一位拉弦子的伴奏,打開場后,拉弦子的坐在中間,跟會的人四邊圍著,所有的高蹺演員繞場子邊扭邊唱,滿場回應(yīng),這叫“滿場熱”。
 
    高蹺表演的形式有近20種,比如探海、二攢、三攢、大扎草、大蹲樁、小蹲樁、提籃、背劍、抱月、貼皮草、撲蝶、捕魚、疊羅漢、牽象、趕驢,等等。具體怎么表演呢?“右腿翻轉(zhuǎn)抱著蹺棍,把蹺棍從背后放到另一個肩膀上,這叫抱月轉(zhuǎn)背劍。難度最高的三層疊羅漢,最底下是老漁翁,中間大金臉,上頭是小孩扮的韓湘子。大金臉扯著三四米長的紅綢布,布的另一頭有人接著,蹦著往后走,這叫牽象。”李順波一邊比畫著,一邊簡單講了幾種。
 
    李順波講了高蹺表演中每組角色的故事來源。一個完整的高蹺隊,共有九組人物。第一組“大金臉”和八仙。第二組老漁翁,相傳原型是姜子牙,他的身邊是手執(zhí)魚竿的美書生。第三組許仙和青蛇。第四組余二姐和蘇生,余二姐背娃娃,兩人做出許多親密動作。相傳兩人相愛,非婚生子,余二姐的爹要活埋余二姐,兩人就遠(yuǎn)走他鄉(xiāng)。和別的演員不同,這組演員在高蹺上走得纏纏綿綿,風(fēng)趣多情。
 
    第五組青蛇白蛇鬧許仙。第六組撐船公與貨郎婦。第七組憨老婆背夜壺。第八組大妞和瞎子,瞎子是說書人,據(jù)說大妞從小沒娘,瞎爹靠說書把她養(yǎng)大,她也很孝順老爹。
 
    第九組二小趕驢,一個男藝人涂脂抹粉,扮成美女,騎一頭布裹紙糊的黑驢,趕腳二小是小丑打扮。這天,二小攬到一趟生意,一個美女要出城看親戚,二小就想調(diào)戲人家,這下子連自家毛驢也看不下去了,又踢又咬,又打滾又尥蹶子,二小揮鞭折跟頭,倒空翻,表演一連串難度很高的滑稽動作,這一組是壓軸節(jié)目。“20世紀(jì)60年代后,高蹺中加了新人物,但不管加啥,二小趕驢永遠(yuǎn)最后出場,像大金臉排最前頭一樣,這是規(guī)矩。”李順波強(qiáng)調(diào)。
 
    高蹺表演時要唱,唱的都是快失傳的民間小調(diào),《尼姑思凡》、《放風(fēng)箏》、《孟姜女尋夫》、《八月十五過江》等。
 
    扭秧歌本是南方插秧季節(jié)勞動時的小調(diào),移植到浚縣后,成了邊行邊舞邊唱的社火形式。浚縣秧歌具有舞唱結(jié)合的獨特風(fēng)格,表演者踩短蹺,扎場演出時,打傘人站中間,領(lǐng)頭人率隊打圓場,邊舞邊走,停下來后,打傘人唱傘帽小曲:“秧歌好唱口難開,櫻桃好吃樹難栽。要想聽俺把歌唱,哎,××你就下場唱起來。”被點到名字的,就下場唱一段。一般是二人對唱,唱完,小丑樣的“打岔人”出場說打岔曲。
 
    “秧歌曲牌有數(shù)種,傳統(tǒng)的秧歌曲詞有百余首。上世紀(jì)40年代后,浚縣縣城東大街的秧歌吸收了曲劇的曲調(diào),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fēng)格。上世紀(jì)90年代后,秧歌表演只有行走和扎場,即在隊前一人吹哨指揮下,邊扭邊走一些花步,沒了唱曲內(nèi)容。”浚縣文物旅游局馮宇先生說。
 
    社火凸現(xiàn)“水神崇拜”
 
    浚縣政協(xié)文史委主任馬金章先生說:“浚縣是中原水鄉(xiāng),黃河在東,衛(wèi)河在西,大?山的古建筑正體現(xiàn)出水神崇拜,山的最高處是禹王廟,相傳大禹治水時曾在山上拴過船鎖過鮫。下面的大石佛號稱鎮(zhèn)河將軍。浚縣民間社火中有些表演,如張公背張婆、跑旱船等與本土文化相融合,曲折地再現(xiàn)地方史實,表現(xiàn)水神崇拜。”
 
  張公背張婆,演員打扮成兩個純樸的農(nóng)村老人模樣,穿插行進(jìn)在社火玩會的隊伍中。老漢拿煙袋,老太太緊隨其后,很親密的樣子。這兩個人物源自當(dāng)?shù)氐?ldquo;地陷臨河城”傳說。
傳說古時,浚縣東北20公里處黃河邊有座臨河城,當(dāng)年水淹臨河城之前,有位仙人化裝成賣油翁在城里賣油,每次賣出的油都多二兩,買油的人占了便宜都不退,只有張公在老伴的支持下去退油。賣油翁認(rèn)為他倆是實在人,就告訴他:“大難快來了,啥時見廟門前石獅子眼里出血,就趕緊往城外跑。”
 
    老漢逢人便說但沒人信。一天夜里,有無賴專門用豬血抹紅了石獅子的眼,天亮后,張老漢看到石獅子真的眼出血了,就邊跑邊喊讓鄉(xiāng)親們趕緊出城。大家笑他瘋了,老伴也不愿離家,無奈,他背起老伴就往城外跑,剛跑出城,只聽一聲巨響,身后的城不見了,只有誠實的張公張婆得救了。
 
    早在隋煬帝時期,浚縣水上交通便利,船來帆往如云,隋煬帝三征高麗,百萬大軍走黎陽(浚縣古稱),龍舟船隊就停在衛(wèi)河渡口,黃河與衛(wèi)河岸邊成長著一代又一代艄公。
 
    黃河改道后,船沒了,只有從社火“跑旱船”中能看到當(dāng)年的影子,演員多是女角或男扮女裝,布船用竹竿綁扎,用繩挎在演員肩上,外穿彩衣遮掩,船上有桃花船門,內(nèi)放衣裙和假足,以示劃船者是坐在船上。另有一艄公在旁邊劃槳。前有推車男子,后有手端蓮花燈的女子。跑旱船演的多是民間故事,如《趙匡胤千里送京娘》、《陳妙常趕船》等。演出時演員做出行船動作,急如順流而下,緩似逆水而上。舞蹈動作有“穿花門”、“蒼龍擺尾”、“轉(zhuǎn)陀螺”等,端蓮花燈的演員雙手持燈,高低俯仰,踩秧歌步前進(jìn),好像劃舟采蓮,形象重現(xiàn)了浚縣昔日的水鄉(xiāng)風(fēng)采。
 
    社火張揚“尚武之風(fēng)”
 
    浚縣廟會社火中有很多武術(shù)表演,十八般兵器肆意舞動,威猛殺聲也會喚起浚縣人沉睡的激情。
 
    浚縣廟會上賣的玩具也和別處不同,有很多兵器,木片刀、彩桿槍、白蠟棍、多棱锏、金粉銅錘,還有軍鼓、腰鼓、尖子號……一街兩行都賣,男女老少都買。這是為什么呢?
 
    著名作家、民俗學(xué)家孟憲明先生說:“浚縣是著名的古黃河渡口黎陽津的所在地,歷代在此駐扎軍隊,曹孟德父子多有詩作。隋末農(nóng)民起義軍的根據(jù)地瓦崗寨也在浚縣的不遠(yuǎn)處。秦瓊、羅成,一個個都是耳熟能詳?shù)拿帧?br />  
    民眾中蘊含著民族的歷史,鄉(xiāng)俗中呈現(xiàn)出鄉(xiāng)土的性格。浚縣自遠(yuǎn)古綿延至今的尚武精神,護(hù)佑和歡樂著后世子孫。”據(jù)說抗戰(zhàn)時期,浚縣有個小村角場營因家家習(xí)武,日本鬼子一次都沒敢去過。
 
浚縣“尚武”的歷史記憶反映在民間社火中,就是繁多的武術(shù)表演。當(dāng)?shù)厝酥v,民國時浚縣南關(guān)的武術(shù)表演很有代表性,整個隊伍前面有四位大會首,高高的個子,長衫禮帽墨鏡,手托畫眉鳥,腳踏四方步,一派紳士形象。他們身后是打旗的、敲鑼鼓的,緊隨其后的是獅子表演,每到一個地方,一聲呼哨,獅子輾轉(zhuǎn)騰挪,先打開場子。浚縣舞獅也是傳統(tǒng)項目之一,主要形式有獅子滾繡球、滾翻、撲食、抖鬃、梳毛、躥火圈、雙獅爭球等,尤其是獅子躥桌和躥火圈,驚心動魄。
 
    舞獅隊先把場子鋪墊得熱氣騰騰,之后,一路兩排手持刀槍劍戟的武術(shù)演員登場,他們以真拼實打的童子功,彰顯出瓦崗軍駐扎大?山給浚縣民間帶來的習(xí)武雄風(fēng)。他們頭扎黑色武士巾,下穿皂色燈籠褲,腳蹬黑色行走靴,不論天多冷,一律赤膊光背,他們刀槍閃亮棍棒掄圓,或單人表演,或雙雙對打,表演起來鬼哭神驚。1936年,縣令余云澎親寫“尚武精神”,贈送給南關(guān)武會,這讓南關(guān)人至今仍感榮耀。現(xiàn)在浚縣社火中,仍有多家武術(shù)隊出現(xiàn)。
 
    竹馬也是浚縣社火中“尚武精神”的生動體現(xiàn),其中以縣城北關(guān)村的竹馬表演最好看。
 
    竹馬是用竹篾扎成馬形,外表糊紙數(shù)層,打成硬殼,也有用平絨布和人造毛制作外表的,彩繪著色,馬頭裝飾鈴鐺、纓子,馬身下面用白布當(dāng)圍裙,畫馬腿做奔馳狀。演員用繩子把馬系于腰間,扮成各種角色,最多最顯眼的角色,當(dāng)然是瓦崗寨的眾英雄。
 
    表演時演員先跑圓場,隨后有“穿花門、蒼龍擺尾、挖門、走馬穿花、日月穿梭”等花樣,其中有驅(qū)馬奔跑的快步,有按轡徐行的緩步,有沖鋒陷陣的馳騁,有越野躥澗的跳躍。演員前后配合成陣,馬鈴丁當(dāng),在戰(zhàn)鼓等打擊樂的伴奏之下,呈現(xiàn)出金戈鐵馬的陣勢。(記者 盛夏圖文)(原標(biāo)題:“‘迷狂正月迷狂城’——浚縣正月古廟會”系列之二 迷狂的社火(下))

 
責(zé)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09-02-25)
0
相關(guān)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開封網(wǎng) 河南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河南農(nóng)家樂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