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廟會”之一的?h正月古廟會
2013/8/6 9:00:3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被譽為“中國四大廟會”之一的?h正月古廟在人們慶祝新年的同時也拉開了帷幕,今年的廟會可謂是亮點紛呈,餐飲持續火爆,旅游市場依舊紅紅火火。
?h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稱黎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先民居住歷史最早可上溯到6000年前??h大佛,中國最早,北方最大。?h“泥咕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h一年一度的“正月廟會”聞名遐邇,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態文化的縮影,德國一民俗學者逛過廟會后稱?h廟會為“中國老百姓的狂歡節”。2004年,浚縣正月古廟會被列入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2007年,“?h古廟會”和“浚縣民間社火”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具體情況
浚縣正月廟會每年從正月初一到二月二,整整一個月時間,因它起會早、規模大、會期長而被譽為華北第一古廟會??h正月廟會的起源歷史已經有1600多年了。據專家研究,中國的廟會一般都是由廟而興,十六國后趙時期大伾山上開鑿了大石佛,人們自發的結社集會,朝山拜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最初形態的廟會。到了唐宋時期,由于朝廷崇佛向道,民間求神拜佛活動更是年盛一年,?h山上又建起了天齊廟、興國寺等寺廟群,對廟會的發展更是推波助瀾。直到明朝嘉靖二十一年,?h縣令在浮丘山建起了規模宏大的碧霞宮,使?h廟會形成了高潮。清代康乾兩朝,廟會得到更大規模的發展,從此,國運興而廟會盛,國運衰而廟會敗?谷諔馉幈l后,廟會一度低落,文化大革命更是香客零落游人稀。改革開放以來,?h政府利用廟會舉辦文化藝術節,吸引人氣、開辟財源、提升廟會品位,由過去單一的朝拜進香會變成了物質交流、文化交流、傳承古老民族文化藝術的節會活動。每年的正月廟會吸引了晉、冀、魯、豫、皖等上百個市縣的游人,其中城市游人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最高日客流量達50多萬人。人們來廟會上購民間藝術品、嘗風味小吃、觀傳統技藝表演等。新春正月逛廟會、賞民俗成了廟會的主題,也成了城市游人非常向往的快樂事情。
?h廟會四大亮點
被譽為“中國四大廟會”之一的?h正月古廟在人們慶祝新年的同時也拉開了帷幕,今年的廟會可謂是亮點紛呈,餐飲持續火爆,旅游市場依舊紅紅火火。
浚縣正月古廟會可謂是好戲連臺,地方傳統文化成“壓軸”戲,民俗文化大唱主角,并且可供游人參與、欣賞的游樂項目為歷年之最:民間文藝表演、擂春鼓奪鼓王大賽等,民間社火雄獅打頭,三層人疊起的高蹺、花船、腰鼓、盤鼓、長龍、大頭舞在廟會上大出風頭,香氣撲鼻的饸饹面,質白細嫩的豆腐皮,香焦酥脆的花生米,醇香利口的梨膏糖等民間小吃,民間工藝品泥人、風車、剪紙作品、字畫及工藝品等等。吃、玩、看、耍等各種各樣的節目活動令人眼花繚亂,吸引游客流連忘,讓游客在歡樂祥和、年味兒十足的氣氛中感受深厚的民俗文化。另外,景區(點)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景點發揮自身優勢,打造特色節目,吸引游客。農歷正月初九、正月十六,?h及附近縣區的民間文藝團體紛紛亮相大伾、浮丘兩山,打起鼓、敲起鑼,進行各式各樣的民間社火表演,扭秧歌、踩高蹺、劃旱船、抬閣、舞龍燈、舞獅子、舞龍、吹嗩吶等表演異彩紛呈,將有“中國四大古廟會”之一的浚縣正月古廟會不斷推向高潮。
特點之一影響范圍之廣、會期之長。?h廟會吸引來自山東、河北、山西等外地游客,輻射周邊數省和鶴壁周邊市縣。每天從周邊各地來這里觀光游覽者多達幾萬人,高峰期有30多萬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逛廟會已經逐漸演變成一種感受民俗的好時段。來到?h廟會,可以感知到久違已久的濃濃年味。長就長在時間上,廟會從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長達一個月之久,會期非常長,規模大,每年都吸引著來自晉、冀、魯、鄂、皖等周邊20個省市以及海內外數百萬的香客、游人來此觀光。人們的到來,不僅觀賞到了民俗文化,飽了眼福,也把外地的信息帶給了浚縣人民,使廟會成了信息和物資交流的集散場所。
特點之二社火表演精彩紛呈。廟會上來自周邊鄉村的近百家民間社火表演隊,從早上天不亮就集結在縣城北關,早上7點準時開進,串貫進入縣城的北大街、南大街,然后上大伾山,再登浮丘山,不管是踩高蹺的、扭秧歌的,連難度最大的背閣表演,也神采飛揚地行進在上山的行列中。背閣類似踩高蹺,不僅歷史久遠,形式獨特,而且需要有較高的技藝,成年人的肩膀上,背著一個化了裝的小孩,有時表演的時間長了,孩子就在上面睡著了?礋狒[的便笑那個背閣漢子,背了個“瞌睡蟲”。背閣很不普及,在浚縣一代,也只有北街村能演出這類節目,少說也有400多年的歷史了。至于三層人疊起的高蹺;太師椅上高空翻滾的獅子;真刀、真槍,真拼實打的童子功,更是顯示出瓦崗軍駐扎大伾山時在?h民間帶出的習武雄風……讓前來觀看的人看的是眼花繚亂。
特點之三好就好在傳統的風味小吃上,民間小吃是廟會上的一大亮點。?h自古為通衢之地,商旅絡繹不絕,所以南北風味,東西佳肴在大伾山廟會上匯集。香氣撲鼻的榆皮饸饹面,質白細嫩的豆腐皮,外酥里嫩的石子饃,清咳利咽的梨膏糖等更是流傳有幾百年歷史的傳統名吃,在大都市里是很難嘗到的。下得山來,看過飛車走壁表演,在子饃棚里一坐,喝杯啤酒,切上兩塊子饃,再來上一斤?h“鋪牛肉”,仔細品嚼這古廟會帶來得無限樂趣,卻也有許多滋味,讓人意猶未盡。
特點之四妙就妙在廟會上的民間工藝品。如此規模宏大的古廟會,為周圍民間藝術品匯集提供了理想的展露天堂。石刻、泥玩、柳編、布藝……各類民間藝術品隨處可見。其中泥玩更具有厚重的文化內涵,當年隋末瓦崗軍攻打大伾山北麓的黎陽倉,長期在大伾山駐扎兵馬。期間,將士們常用大伾山下黃河岸邊沉積的膠泥捏制戰馬和螺號,時間一長,泥玩就成為一種文化在民間流傳下來。在楊玘屯村有一位民間老藝人王藍田,他的作品,現在已被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館收藏。(原標題:中國四大廟會”之一的浚縣正月古廟會)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產業網(201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