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浚縣千年古廟會:店家一月忙碌掙回一年收入
2014/1/11 14:33:5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一個“子饃”用面不足二兩,一月能賣四噸面。2月22日,在河南浚縣大伾山春節廟會上,靠買“子饃”為生的王洪忠稱:“我一年的收入就靠這一個月。”
起源于東晉后趙時的浚縣正月廟會,據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每年正初一至二月初一,吸引山東、河北、江蘇等地的300多萬游客,高峰時每天客流量達50萬人,被稱為“華北第一古廟會”。
一千多年來,當地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不出正月都是新年。因此,正月對他們來說即是新年,也是生意最好的時候,王洪忠便是其中之一。
“所謂子饃就是在石子上烙的饃。”王洪忠說,“初三初六和初九,這三天生意最好,十五十六兩天人最多,也最熱鬧,但人太多,擠得連站的地方都沒有,更沒法做生意。”
王洪忠的“子饃”店有四個燒材的土爐,每年廟會期間,店內都有二十多人為香客服務。即便如此,因搶不到“子饃”或因先后順序而發生爭吵的現象,仍時有發生。
“從大年三十下午開始,一直到現在,供不應求。三十晚上熬了一個通宵,幾個爐子根本做不出來,僅面一天大概就要四百多袋。”王洪忠一邊做“子饃”,一邊說,“早上六點就得開門,晚上11點之后,仍有人來要饃,一天下來僅肉就得二百多斤。”
“一個爐子一天能打一千多個饃,每年這個時候我能賣七八千斤面。”四個爐子在店外一字排開,顯得頗為壯觀。爐子前,一個做饃,一人打雞蛋,兼招呼客人,忙得不亦樂忽。
對于“子饃”的來歷,王洪忠稱有一個離奇的故事。
公元617年,黃河泛濫,黎陽(浚縣古稱)百姓死人無數,距此約18公里處的滑縣瓦崗寨,有股起義軍稱瓦崗軍,首領叫李密。李密從原陽率領五千人馬,與邯鄲的義軍,一同攻下了大伾山,奪下糧倉,并開倉放粱。民眾為了犒勞這些將士,把雞蛋、肉送到軍營,當時軍隊行動匆忙也沒帶炊具,發愁了。
有人看到黃河岸邊沖得干凈的石頭,靈機一動架起劈柴把石頭烤熱,摸上油,放上面,做成饃,這種手藝經過多次改進,流傳至今。
今天,“子饃”已是頗具地方特色的名吃,是外地香客趕廟會時充饑的首選食品,此外,它還被列為當地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頗受民眾喜愛。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王洪忠稱“子饃”的做法有一套完成的工序:把肉先裹到面里,再擱到一個鍋上定型,定型以后灌雞蛋,換另一個鍋,再烤。對于饃內的肉、雞蛋,除了放一點鹽與蔥之外,不加任何調料。“保持蔥、蛋、肉最原始的味道。”而肉的選取也頗為講究,“要選用新鮮的五花肉,瘦多肥少,否則太膩。”這樣做出來的“子饃”外焦里嫩,口味十足。
王洪忠說,廟會這一個月就頂他一年的收入。
41歲的侯章福,每年在廟會期間都會當街擺上一個香攤,至今已10年有余:“初三、初六、初九生意最好,正月這一個月的收入是我一年收入的一半以上。”
此外,泥沽沽、刺繡、柳編等民間工藝品,銷售旺季也大都集中在廟會這一個月。一直從事灰陶設計和創做的民間工藝師史建偉稱:“正月這一個月,是一年中效益最好的時候,既有經濟效益,也有社會效益。”(王永記)(原標題:河南浚縣千年古廟會:店家一月忙碌掙回一年收入)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201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