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學者眼中的浚縣古廟會

2013/8/6 9:07:48 點擊數: 【字體:


    孟憲明——河南杞縣人,作家,民俗學家。1982年1月畢業于河南大學中文系。現為河南省文學院一級作家、河南民俗學會副會長,河南省兒童文學學會會長,河南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學術專著有《民間服飾》、《民間禮俗》、《圖文老鄭州·老話題》、《中國經典神話》等。
 
    浚縣是我國古代商業最早發達的地區之一。“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從《詩經》里浩蕩而出的《衛風》告訴我們,至少在2500年前這里就有了紡織品交易市場。子貢是孔子的高足,他的家就在浚縣,至今在縣城還存有祭祀子貢的“文廟”。
 
    浚縣是禮樂繁盛之地,上世紀50年代前,在這個不大的縣城里光青石牌坊就有100多座。
 
    浮丘山在縣城之南,大伾山在縣城之東。大伾山上有天寧寺、興國寺、禹王廟、萬仙閣、呂祖祠,有被稱作華北第一佛像的鎮河將軍,所謂“八丈佛爺七丈樓”,即是指此。浮丘山上有碧霞宮、羅祖殿、包公殿、財神殿、千佛洞,有專司送子的泰山老奶碧霞元君。有神有佛有廟有寺,這具備了廟會的第一個基礎。有糧有錢有繁華的商業,又具備了第二個基礎。一條衛河穿城而過,湯湯活水帶來了舟輸漕運之便。所以,有唐以降千多年來,浚縣山廟會愈辦愈大,愈辦愈旺,到今天已成為歷時月余、地跨數省的盛大廟會了。
 
    浚縣一年有三會。從大年初一到二月初二,這叫正月會。五月二十五碧霞元君過生日,叫五月會。七月二十至八月初一,叫八月會。三會中以正月會為最大最盛最熱鬧。會俗,是月有三大高潮。一是新年第一天。人們串了親戚拜完年,就拿著早已備好的禮品來浮丘山上給老奶奶過年。禮有數種,必備有二:一是棗饃,用白面蒸成塔狀,上插紅棗;二是煮雞蛋,蛋圓能轉,諧來年運轉,萬事稱心意。有謠曰:上山轉,百病散。老奶奶,顯靈驗。這算是廟會的序曲、小高潮,因為正月會的本質還沒有完全顯現。到了正月初九的天爺生日和正月十六的元宵燈節,浚縣廟會的面貌才得以真正展露。
 
    浚縣廟會的最大特點是社火。
 
    社火各地有,唯有浚縣盛。最多的一年,竟有150多家社火班子。說它村村有社火真是一點兒也不夸張!為了這一場表演,所有的社火班子都會在頭天晚上開進縣城,土地廟燒香,火神廟上供,長跪高吟,然后便是豐盛的晚宴和一夜無眠的興奮。次日7時,社火隊高擎如林的彩旗,擂動驚魂的戰鼓,燃起炸不完的長鞭,吹響在古代戰爭戲中才能見到的長長的尖子號,滔滔地擁向山頂的會場,齊聚于神圣的廟前。百多場社火班子,常常到太陽西斜時還進行不完。《辭源》對社火的解釋是:“節日迎神賽會所扮演的雜戲、雜耍。”浚縣的社火有雜戲,有雜耍:踩高蹺、扭秧歌、舞獅子、跑旱船、騎竹馬、玩龍燈、抬老四、打花棍、二鬼打架、走閣背閣、張公背張婆……還有相當數量既非雜戲也非雜耍的武術表演,這是其廟會的廣大特色。我多次走進浚縣,走進沸騰的表演現場,槍、刀、劍、戟、棍、叉、锏、鞭……或單打獨斗,或眾人混戰,原始粗礪的兵器肆意攪動著眼前的風月,威猛的殺聲和血腥的撞擊喚起沉睡的激情,一下子給廟會的熱鬧歡快帶來了野性的搏殺之感。
 
    浚縣是著名的古黃河渡口黎陽津的所在地,歷代在此津駐扎軍隊,曹孟德父子多有詩作。隋末農民義軍的根據地瓦崗寨也在浚縣的不遠處。秦瓊、羅成、徐茂功,一個個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字。隋朝設在此地的官倉叫黎陽倉,屯積著軍隊充足的糧草。李密率瓦崗寨義軍與隋軍大戰,奪取了黎陽糧倉,一位名叫楊玘的大將被派守此地。面對戰死的年輕兄弟,楊玘和他的義軍將士無以為祭,便挖起地上的黃泥捏造些泥人、泥馬,作為死者上路的陪侍。歲月更替,腐朽的腐朽了,神奇的卻更加神奇。楊玘屯兵的地方如今成了楊玘屯。而那些泥人泥馬也沒有遠去,變成了一個個生動古樸的泥玩兒,牽掛著萬千百姓的日子,當地喚它叫泥咕咕。全村700多戶人家竟有600多戶從事此項制作,真正是浚縣泥咕咕的集中生產地。
 
    浚縣的泥咕咕不像淮陽的泥泥狗。泥泥狗必須進行形和性的夸張,泥咕咕相對要典雅許多。它力求美觀、樸素。所畫多用原色,少有兼色。黑、棕做底,上繪紅、黃、藍、綠、白,顏色因是雞蛋清調成,涂上后明光發亮,十分搶眼。泥咕咕也能吹響,尖尖的聲音像孩子哭。一個會期下來,每個孩子都會得到幾個,于是便鼓起腮幫子,恨不得把兩眼吹花。當地風俗,年輕的媳婦和年長的老嫗趕會必買泥咕咕,回去分送給見到的每一個孩子。“給個泥猴子,明年生兒子;給個咕咕雞兒,生子又生孫兒。”孩子們拿在手里,便會扯腔扯調地喊起這地老天荒的民謠。民間崇尚童貞,相信童言的靈驗。泥咕咕于是產銷兩旺,離楊玘將軍的本意越來越遠了。
 
    廟會多賣玩具,這是廟會的共有特點。但浚縣山廟會的玩具也與別處不同:兵器特多。木片刀、彩桿槍、白蠟棍、多棱锏、金粉銅錘,再就是軍鼓、腰鼓、尖子號……一街兩行都在賣,男女老少都在買,一個廟會下來,哪個攤位都會有不薄的收入。有一首民謠專說此地的匠作特點,八項內容中竟有半數和武風有關:前后毛村的槍刀劍戟(木制玩具),楊玘屯的咕咕嘰嘰(泥咕咕),東張莊的笸籮簸箕(柳編),寺下頭的高高低低(秤),二郎廟的驚天動地(鞭炮),東張莊的面南登基(織布袋),南胡村的風聲如雷(風箱),李新寨的哐哐嘰嘰(銅器)。
 
    民眾中蘊涵著民族的歷史,鄉俗中呈現出鄉土的性格。綿延于遠古的尚武精神,護佑和歡樂著代代子孫。當地的朋友告訴我,角場營村都練武功,抗日戰爭時期,浚縣的日本鬼子一次都沒敢去過。
 
    走進激蕩的浚縣廟會,我不得不產生這樣的感慨:
 
    浚縣人會享受,一個正月會把好吃好玩的年節延長成一個多月。浚縣人會經營,把一個多月的廟會變成了不動鐮刀的豐收麥季。晉、冀、魯、豫、皖、鄂,前來朝拜的萬千香客和舟載車運的行商大賈把他們的香火錢、地皮錢,還有吃、喝、拉、撒、睡等等的繁雜事務,一古腦兒全交給了浚縣人。浚縣人不僅自己找樂,還邀請千井百里的朋友們同樂,在找樂、同樂的同時,平增了半年的收入。有一首盼年的兒歌這樣唱:“想新年,盼新年,新年來了真喜歡。還能吃,還能玩,還能得幾個壓歲錢。”(原標題:學者眼中的浚縣古廟會)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鶴壁日報(2010-02-2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開封網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土特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