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斗雞之俗始于北宋,盛于清代,近代后一直盛行于民間。每年農歷正月初二是斗雞比賽的日子,農歷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也是斗雞的好時候。
開封斗雞大體上只有三罩。“罩”,即同一血統的意思。由雞到喂雞的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開封斗雞的三大幫派:北頭派、西頭派和東頭派。各有自己的斗雞領袖。
豢養于開封的斗雞稱河南斗雞,開封斗雞的最大特點是雞種純,它選種精的程度是任何動物都比不上的。世代優選,選種時,絕對不允許近親交配。人們喂斗雞的目的是為了“斗”,所以除了選種有嚴格的標準和要求外,喂養和訓練上也有獨特的管理方法。俗話說:“拔好的鵪鶉蹓好的雞”,就是這個意思。
斗雞的訓練方法是“每日黎明開始“攆”雞,速度由慢到快,時間由短到長;在廣闊的場地上進行“散步”,以使精神輕松。再進行“訓雞”,即跳罩、蹾腿等各種姿勢,晚上天黑前,再進行“補食”,即加餐。這樣的訓練可使斗雞筋骨強壯,兩腿有力,動作敏捷,以有利于打斗。開封有句口頭禪說:“雞子三十、鷹十八,鵪鶉七天就妥啦”,就是實踐的概括。
斗雞要在斗雞坑里進行,所謂斗雞坑,是因為斗雞的場地低于四周地面而得名,個頭、體重、雞齡相同的雞才能相斗。斗雞愛好者,開封俗稱“玩斗雞”,斗雞有一條約定俗成的規矩,就是雙方斗的再精彩都不準拍手叫好,場上斗雞、場下欣賞皆是如此。(原標題:開封斗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