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陳屯社火:傳承數百年的原生態民俗

2013/8/12 8:42:29 點擊數: 【字體:


陳屯社火:傳承數百年的原生態民俗

老漢背妻 (資料圖片)
 
陳屯社火:傳承數百年的原生態民俗

旱船 (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陳屯社火始創于清初,主要流傳于洛龍區白馬寺鎮陳屯村一帶,當時,每當春暖花開之時,陳屯人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靈和祖先。如今,陳屯社火已成為一項內容健康、形式活潑、生動有趣的文化娛樂活動,是一個保存較完整的社火模式。從其表演形式、道具及場面,我們可以窺見古代河洛地區原生態社火的基本特征和組織形式,對研究河洛地區水域文化及社火團隊的發展演變有重要意義。

  1 清代至今 聲名遠播

  洛龍區白馬寺鎮陳屯村一帶,自古乃水陸便利之所。在這里,有一項民俗歷經數百年流傳至今,它就是陳屯社火。

  據傳,陳屯社火始創于清初。從陳屯社火現存的清代道具及其有關資料記載,我們可以推斷陳屯社火的鼎盛時期最遲也應在清代中期。那時,通過洛河水運貨物是重要的交通方式。“陳屯村有70余艘船,村東頭建有大王廟,每年正月初一,村中就組織社火到大王廟表演,以祈求船只在運行過程中順水順風、一路平安。”陳屯社火重要傳承人陳運通回憶說。

  民國以前,陳屯社火雖早已聲名遠播,但自古以來均在本村相傳,不傳外村。“新中國成立后,因村中主事與竹園村主事交好,陳氏排鼓才傳入竹園村。”陳運通說,因感謝陳屯村傳授鼓藝,每年正月十五,竹園村都到陳屯村謝師。之后,陳屯村便會在正月十六到竹園村進行回謝,兩村進行聯歡。20世紀90年代后,陳屯社火又傳至分金溝村,三村聯歡,場面宏大。

  另外,從清代直至20世紀70年代,陳屯村一直保留有劇團,在洛陽東郊名氣頗大。“那時,洛河南岸的佃莊村與河頭村每年都有‘對戲’的習俗。”陳運通說,兩村“對戲”時,陳屯村的劇團多為佃莊村所請。如今,兩村60歲以上的老人一提起“對戲”仍津津樂道。

  陳運通說,陳屯村自古尚文重藝,有戲劇表演的基礎,陳屯社火在周邊也早有名氣,而且,每次表演時,都不用預先排練,常常即興演出,主要內容為旱船、撓閣等。

  2 表演生動 深受喜愛

  如今,每當逢年過節或舉行重大活動,陳屯社火便閃亮登場。那么,陳屯社火究竟有何獨特魅力而深受百姓喜愛?陳屯社火的另一位重要傳承人陳宗安為我們列出了兩個關鍵詞。

  ●社旗 社旗是社火的靈魂、臉面。“有社無旗是一件很不體面的事情。”陳宗安說,陳屯社火的社旗由各條船集資制得,從清代傳至民國,現仍存“中州河南府洛陽縣正東路陳家屯村門旗”兩面、對子旗12面,這在洛陽地區并不多見。

  ●老漢背妻 “老漢背妻”是陳屯社火的一大絕活。相傳,某年,陳屯村的船隊到了鞏義回郭鎮,村人見當地有人玩此絕活,便將其引了進來并發展成陳屯社火的一大絕活。其表演需借助于一件特殊的道具——道具本身帶有逼真的人物頭像,表演時由一人巧妙裝扮、操作,從而使觀眾看起來像是有個老漢背著他的漂亮老婆,體現夫妻倆互相關心之情。有時,“老婆”不愿意了,還會用扇子敲“老漢”的腦袋,“老漢”的腦袋和眼睛還會轉圈,相當有趣。

  “這絕活是由一個人完成的。”陳宗安說,“老婆”的腿是用稻草做的。表演時,表演者一手拿扇,另一只手則控制著“老漢”,讓他轉圈和眨眼。

  陳宗安說,除此之外,陳屯社火還包括排鼓、撓閣、旱船等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

  專家論證后認為,陳屯社火歷史悠久,是一個保存較完整的社火模式,歷經漫長歲月其表演一直未間斷,目前清代社旗、道具、戲衣保留完好。從其整個表演形式、道具及場面,我們可以窺見古代河洛地區原生態社火的基本特征和組織形式,對研究河洛地區水域文化及社火團隊的發展演變有重要意義。陳屯社火流傳較廣,現在已發展到三個村,且三村因此結盟,這對研究民俗有重要意義。

  3 代代相傳 后繼有人

  俗話說:“能領千軍,不領一社。”社火難領,難在其組織形式上,即作為一種民間組織,主要靠某個人或某幾個人的威信來組織大家。

  “近年來,隨著老藝人們一個個謝世,陳屯社火的傳承也前景堪憂。”陳屯社火另一位傳承人陳紅軍擔憂地說。如何才能更好地將陳屯社火傳承下去?如何才能為其不斷注入新的力量?這些都是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陳屯社火曾投入10萬余元用于添置道具、設備,近年來,其表演內容還被制成音像資料予以保留,隨時都能夠原音重現。陳屯社火的傳承人還在繼續研究,爭取出版相關書籍,使這一代代相傳的獨特藝術形式能被更好地傳播。

  所幸,陳屯社火在年輕一代中也不乏粉絲。30多歲的陳利國便是其中一個,他從11歲時就開始參加社火表演,對民間社火情有獨鐘,多年來,他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有關陳屯社火的資料。

    “巴望著這樣的年輕人能多些、再多些。”采訪中,不少傳承人表達了這樣的殷切盼望。(實習記者 崔曉彧)(原標題:陳屯社火:傳承數百年的原生態民俗)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洛陽日報(2012-03-27)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帝都龍氣魄 華夏龍圖騰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開封網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土特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