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說到,新娘與新郎拜過天地,進入洞房,就要度過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夜。她到底怎樣度過此夜呢?她對即將到來的肆無忌憚的鬧房,又懷著怎樣的心態呢?偃師城關鎮新城村88歲的劉之明先生對此頗有研究,他說:新娘都害怕別人來鬧房,但她的公婆卻歡迎大家來鬧房。如果吃過晚飯還沒有人來鬧房,就趕緊派人出去敬煙散糖,邀請人家來鬧房。
鬧房,洛陽人稱為“耍新媳婦”或者“逗新媳婦”。這個“逗”字,大有深意,新娘將在被“逗”的過程中,接受一次深刻的性教育,她會在短短幾個小時內,集中接受夫妻生活方面的新知識。你看:她剛剛來到洞房,小姑子就端來了面疙瘩湯,“面疙瘩”諧音“一撥拉”,民諺云“喝下面疙瘩,生下一撥拉”,湯內有大棗、花生、棉籽等,取“早生貴子”之意。新娘喝湯時,有人在一旁念念有詞:“喝口面疙瘩,生個胖娃娃。吃個大紅棗,生個胖小子。吃個棉籽兒,一對雙生兒。”新娘喝完湯,大家就問:“生不生?”新娘回答:“生!”大家哄堂大笑。
這是她嫁過來上的第一節課,課題很明確:生孩子。
第二課是鋪床,我市各縣鋪新床的時間有所不同,有的在結婚前夕,有的在新婚之夜。鋪床的人也各不相同,有的是讓“全人” 來鋪床,所謂“全人”,就是有丈夫及兒女雙全者。只有洛寧縣最特別,由公公來鋪床,當地民謠云“老公公鋪床,兒孫滿堂”。
鋪床時要“撒床”,撒床是古代“撒帳”儀式的演變,唐宋時亦有此俗。撒床用品是核桃、棗、花生、籽棉。撒床歌是:“新人進新房,新屋子配金梁,叫金菊和海棠,手端果盤來撒床。頭一把撒的兩口子共榮華,二一把撒的明年生一對。三一把撒的三進狀元魁,四一把撒的事事能稱心,五一把撒的五子早登科,六一把撒的六子保家門,七一把撒的妻賢子孝順,八一把撒的八仙慶壽辰,九一把撒到床里面,生個娃娃做大官,十一把撒到床外頭,生個閨女把娘娘位坐就。撒罷床,屋生香,你倆成就好鴛鴦。又生閨女又生娃,閨女娃子成疙瘩,爺爺奶奶笑哈哈。”
伊川縣撒床時還有嗩吶伴奏,偃師更復雜,撒床有撒床歌,鋪床有鋪床歌,還要分開唱,而且所鋪的被褥,四角都縫進花生、棉籽,意為“生子”,其中鋪床歌唱道:“賀新婚,入新房,我給新人來鋪床。鋪床鋪麥秸,生個兒子做秀才。鋪床鋪火棍,生個兒子做舉人。鋪床鋪上個磚,生個兒子做大官。一年一個喲兩年倆,三年床上滾疙瘩。”
偃師風俗,新娘入洞房時還要舉行“送房禮”,一般由新郎的嫂子送房,用條盤端酒壺酒盅和四樣菜,還要端上一盞“長明燈”。送房歌這樣唱:“進去屋門黑洞洞,一端條盤一端燈。四角擱著四盤菜,酒壺擱在正當中。叫弟妹你聽仔細,俺把兄弟交給你。冬天由你做袍子,夏天由你做夏衣。脫下衣襪你可記,熱熱冷冷你縈記,縈記不到俺不依!”
這又是一堂培訓課,對新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下來,該喝交杯酒了。“喝交杯酒”乃古俗“合巹”禮在民間的演變,周代已有,自北宋演變為“喝交杯酒”,喝時兩人胳膊交叉,頭靠近,親密接觸,大家看了,喝聲彩,唱起來:“你倆喝下交杯酒,夫妻偕老到白頭。你一壺,他一壺,今兒黑你倆住一屋。你一盅,他一盅,今兒黑你倆甭安生!”
這首歌,啟發新婚夫妻今晚同床,不能分居,莫要虛度。接下來新娘要對新郎說:“這杯酒,敬你的,給你遮風避雨哩。”新郎也端起一杯酒,對新娘說:“這杯酒,敬你的,叫你生兒育女哩。”這是明確夫妻的責任和義務。
孟津縣鬧房,有“尋郎、住店、吃四盤”三個過場。第一步,新娘模擬尋郎,閉上眼睛在屋內摸索辨認,一邊尋找一邊唱歌,往往摸錯人,引起一陣歡笑,當尋到新郎之后,就挽起新郎的胳膊去“住店”,唱起住店歌:“一行三人來住店,一個狀元爹,一個狀元娘,還有個狀元肚里藏。”
以上這些,其實只是鬧房的序幕,屬于“文鬧”,比較斯文,核心內容:要新娘生孩子!但新娘怎樣才能生孩子呢?她不懂,有人教!于是下來進入“武鬧”階段:動手動腳,比較粗魯,奇思妙想,花樣百出。
二
武鬧,允許有過火的動作和粗魯的語言,目的是盡快打破新娘對性的陌生和羞怯。舊時盛行早婚,新人對房事一竅不通,“武鬧”就是對新郎新娘進行性教育,并以此了解新娘的脾性,為日后鄰里和睦相處作鋪墊。所以洛陽風俗是歡迎武鬧,鬧得越痛快越好,所謂“不鬧不發,越鬧越發”,鬧的人多說明人緣好——“新婚三天無大小,爺爺孫子胡亂攪”。
鬧得最出格的是新媳婦的老公公也來鬧,傳說豫西山區有戶人家娶媳婦,新郎到門外送客去了,老公公到新房來取香爐,見兒媳婦一人端坐,默不作聲,心想她并不認識我,我且調笑她幾句,試試她是否輕薄。于是上前問道:“新娘你今年多大了?”“17歲!”“你父親今年高壽?”“17歲!”“你弟弟今年多大了?”“也是17歲!”
老公公一聽,蒙了,敢情娶回來一個“傻妞”?怒道:“你糊涂了!一家人咋能不分大小?都一樣的年紀!”不料兒媳婦說:“是呀!俺那里和您這里的風俗一個樣,也是不分大小,不分好歹的,都是亂著來的!”公公一聽,腦門兒冒汗,知道兒媳在諷刺他,羞愧難當,逃離新房。
大凡每村每寨,都有善于嬉鬧的專家,他們鬧房時有計劃、分步驟:先將兩支蠟燭點燃,置于桌案上,讓新郎新娘紅布蒙眼,相對而立,同吹蠟燭。當兩人張開嘴巴時,迅速將一盆面粉端過來,代替蠟燭——“一二三,吹蠟燭!”結果面粉飛揚,新人頓成“白人”,大家哈哈大笑,寓意“白頭偕老”。
接著,把新郎的褲腿自大腿根扎緊,命其解開腰帶,讓新娘把一個雞蛋放到新郎的褲襠里,再把一個鵝蛋也放進去。然后讓新娘先掏雞蛋,掏出來后要問新郎:“這是誰的蛋?”新郎答:“這是雞的蛋!”然后再讓新娘把那只鵝蛋也掏出來,問:“這是誰的蛋?”新郎只好回答:“這是鵝(我)的蛋!”于是大家哈哈大笑。
這是逗引新娘接近新郎的隱秘部位,勇敢面對性問題。
這個目的實現后,又取來一枚核桃,令新郎將核桃從新娘的左衣袖里塞入,用手“趕”著核桃從新娘的胸前通過,中途不能掉下來,最后從新娘的右衣袖里出來,這是想辦法讓新郎撫摸新娘,培養新郎的果敢與溫存。
新婚夫婦有了此番接觸,已不再那么羞澀了,就逗引他們接吻。如今的方法,是把一只蘋果吊起,讓兩人同時去咬。蘋果晃來晃去的,咬不著蘋果,自然會碰到對方的嘴。此法是從古代“嘴叼筷子”演變而來,舊時把一根筷子插入瓶中間,只露一點筷子頭,讓新郎新娘同時張嘴,合力把筷子叼出來,其結果可想而知,當然是筷子沒有叼到,卻互相親了嘴。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越來越開放,“啃蘋果”節目已經“老掉牙”了,連新娘新郎都感到不刺激:你這邊正在找繩子準備吊蘋果,新郎就走過來說:別費那個勁兒了,不就是接吻嗎?這個誰不會?做給你們看就是了。于是摟過新娘,長吻不止,旁若無人,結果把來賓晾在一邊,反使大家覺得站在這兒多余。
所以,過去的鬧房招式,年紀大的人看了覺得已經過火了,年輕人看了覺得不過是“小兒科”而已。如今的鬧法更大膽:有的讓新娘仰面躺在地上,讓新郎上來做俯臥撐。有的把新郎新娘蒙在一個被窩里,讓他們在幾分鐘內脫掉所有的衣服。于是新郎新娘在里面抖抖索索,把一件一件衣服扔出被窩,一直到新娘穿的內衣也扔出來了,大家才嘻嘻哈哈,說聲“走人”,揚長而去,把疲憊而又興奮的新人,留在洞房之中。
三
鬧房之后,便是聽房。
洛陽人把“聽房”稱為“聽私房話”,公公婆婆對此持歡迎態度,如果沒人來“聽房”,婆婆就會把一把掃帚靠在新房窗下,掃帚上搭一件衣服,對掃帚說:“掃帚掃帚尾巴長,沒人聽房你聽房。”或者干脆自己來聽房。
聽房有幾種方式,文雅的“動耳不動手”:三兩人伏于房外,相互約定不準出聲,耐住性子等新郎新娘寬衣就寢,然后聽新娘發出的聲音,感受那分難得的刺激。聽著聽著忍不住發出笑聲,這便驚動了新郎新娘,在被窩里慌作一團,一邊穿衣一邊笑罵,但畢竟為時已晚,次日的“花邊新聞”必然上了“頭版”,且以“現場短新聞”的方式向人們發布,繪聲繪色,添油加醋。更有那調皮的后生,碰到新娘出門,還會模仿新娘當時的羞怯聲調,弄得新娘滿臉羞紅,但滿村人聽了,都會開心大笑,沒人意識到這是侵犯隱私權。
實際上,聽房是婚慶之高潮,是民俗之特權,這種風俗像恐龍的化石那樣古老,它是搶婚婚俗的余音。遠古之時,新娘都是被搶來的:用一塊獸皮蒙住她的頭,這東西后來就成了新娘的紅蓋頭;用個封閉的東西把新娘抬過來,這東西就是后來的花轎;把新娘圈禁在洞穴之內,這洞穴便是后來的洞房;叫來一幫子小嘍啰,來到洞穴中大喊大叫,把洞穴里的妖魔鬼怪驅走,這就是后來的鬧洞房。
由此看來,鬧房有驅邪的作用,所以舊時要請神婆事先來洞房作法,手執單刀朝每個角落虛砍一刀,念道:“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壞腦袋,四砍喪神快離開,送子娘娘送子來!”有的地方還要在新房內放炮,以此嚇走鬼怪。可如此一來,又為鬧房的提供了惡作劇的機會,他們事先把胡椒面兒放入炮仗之中,燃放后一屋子嗆人的味道,害得新郎新娘住不進去。
新房來的人越多,鬧得越厲害,鬼怪就越不敢來,所以鬧房是借大家的力量,為新郎新娘創造一個祥瑞環境。殊不知自有鬧房以來,就有人利用鬧房搞惡作劇。有的在不易察覺的衣櫥里,放進四五個定時鬧鐘,正當新郎新娘墜入愛河之時,四五個鬧鐘一齊鬧響,壞了人家的好事。有的手持用竹筒做的水槍,靜候于新房窗下,當新郎新娘正要親熱時,突然向屋里噴水,破壞夫妻恩愛進程。有的甚至揭開屋頂瓦片,往下面傾倒草料或面粉,這簡直是搞破壞了。
最損的,是“聽床”:事先藏于床下,一般是新娘婆婆家的遠房弟弟干此“營生”,年紀都不大,還是個小孩子,事先被成年人如此這般地一攛掇,就來“聽床”了,說是等到小兩口一親熱,你就大喊一聲討要紅包或好吃的,必定滿載而歸!只是小男孩一般都犯困,結果等不到時辰,就在下面睡著了。曾有新娘起來小解,尿在聽床人身上的事例。
也有鬧房者強行脫去新娘鞋襪,強阻新娘不得上廁所者。也有整夜占據新房,鬧通宵,使新婚夫婦不能就寢者。更有趁亂對新娘進行性騷擾者。所以客觀地說,“鬧房”這種傳統民俗,應該改革了。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更健康、更文明、更活潑。(本報記者 孫欽良)(原標題:鬧房:恣意渲染的洞房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