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中的民俗風情
2013/8/12 11:07:3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如果將河洛文化比作一條大河的干流,民俗文化就猶如其支流。
干流好比書面語言,講的是正統文化;而支流則好比口頭語言,說的是民俗風情。
繞不開的民俗就如同那隔不斷的支流,你看它穿山越嶺,浪花飛濺,滋潤著華夏文化的根須,展示著一幅幅絢麗的畫卷。
自從人類在河洛地區繁衍生息,河洛先民便在衣著方式、飲食習慣、民居建筑、生產工具、婚姻形式、墓葬類型、圖騰崇拜等方面,創造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文化,成為聞名中外的河洛文化的根基和柱石。
河洛民俗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民俗文化無處不在,人類初始時可能沒有文字,但不可能沒有民俗。人類社會可謂民俗之海洋,人從一生下來就浸泡在民俗之中,直到離開這個世界。
在民俗這張大網中,與普通人貼得最近的是禮儀民俗,而華夏禮儀民俗的源頭就在河洛大地。河南民俗學會常務理事、洛陽河洛文化研究院副秘書長劉百靈說,洛陽禮儀民俗有著悠久的歷史。西周時周公在洛陽“制禮作樂”,我國開始有了一套規范的禮樂制度。春秋末年,孔子從當時的魯國來到洛陽,向老子學習周朝的禮制,經其整理,周公制定的禮樂宗法制度趨于完善。作為以禮樂制度為核心的傳統禮儀習俗的發源地,數千年來洛陽人一直崇尚“以禮為本”。因而,河洛民俗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人生禮儀”。洛陽人歷來重視民間禮儀。一個人從生到死經歷著許多“人生通過禮儀”,由此形成了河洛地區民俗中最富有特色的人生禮儀規程。
生兒育女關系到傳宗接代及家道興衰,所以從古至今倍受重視。在洛陽民間,一個人從孕育到出生及接受教養的漫長過程,經過歷史演變逐漸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
新娘子一過門,家里人就盼其“早生貴子”。為了早日實現這一愿望,家人便求助神靈。民間流行的是婆母、小姑或媳婦們親自到奶奶廟求觀音送子或“拴娃娃”。洛陽人求子有兩個熱鬧的去處:龍門山廟會和宜陽靈山寺廟會。求子者通常是燒一炷香并磕頭禱告,訴說盼子愿望,并許諾如何還愿。奶奶廟里放著泥塑的娃娃,求子者用紅線拴一個泥娃娃抱回家,一路上不許回頭,默念著事先給孩子取好的名字,據說這樣就可以得子了。如愿后,家里人要到奶奶廟還愿。還愿時除了帶上求子時許諾的物品外,還要送去100個泥娃娃,以便其他人家求子時“拴娃娃”用。“拴娃娃”的習俗帶動了一方經濟的發展,李樓鄉涼洛寨就因捏制泥娃娃而遠近聞名,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
“有喜”并“拾娃子”后,“月子婆娘”要在屋里坐臥一個月。一個月后,親戚朋友要來“吃滿月酒”。“生日年年有,百歲只一遭”。孩子出生100天后要“過百天”。小孩子12歲時,洛陽老城有帶孩子到火神廟“脫紅”的習俗,意思是孩子成人了,所以民間有在孩子12歲時舉行隆重的生日儀式的習俗。
洛陽民間的婚姻成規,到周代“六禮之儀始備”。所謂“六禮”,是指婚姻程式中的六個階段。時至今日,洛陽民間婚姻程序雖有變化,但“六禮”的內容無一缺少。今日民間所行婚禮程序,仍遵循著說親、合婚、定親、下聘、送好、迎娶等六個程序。
洛陽民間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體現在其中的民俗之一是給老人祝壽。老人到了高齡,習慣以虛歲過生日。因此,59周歲過的是60歲生日。祝壽一般從老人60歲生日開始,此后每年生日的慶祝活動不能間斷,以示老人長壽。逢十則要大慶,尤其是老人的80歲生日,屆時要隆重慶祝。
葬禮是民間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新石器時代到秦漢時期,喪葬禮俗經歷了由簡到繁的過程,直到近代基本上是內容的變化與演進。新中國成立后,喪葬習俗的形式逐漸簡約,著重是寄托哀思,這也是社會文明的標志之一。
傳統節日的民俗風情畫卷
因生產、生活需要而產生的歲時節日,數千年來一直伴隨著民眾的生活和起居。洛陽民間的傳統節日很多,其內容和形式也豐富多樣。這些傳統節日,有的表現了人們與大自然積極抗爭、祈求豐收的美好追求;有的表現了尊老敬老、不忘祖先的傳統;有的表現了家庭幸福、合家團圓的美好愿望。這些節日有不少源自河洛大地。
洛陽人俗稱春節為“年下”,活動非常多,包括祭祖追遠、守歲接年、走親訪友、娛樂休閑等,展現著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畫卷。
“大年初一,撅著屁股亂作揖兒”。孩子們向長輩行叩頭禮,長輩則要發“壓歲錢”。初二閨女回娘家,有的地方還要“耍新女婿”。初三、初四串親戚。初五俗稱“破五”,民間流行“破五送窮”。初五夜,家家鳴炮焚香,把初一(或除夕)燒的柏枝灰送到田中,捧回新土放到老人床下,寓意“送窮灰挖富土”。
元宵節起源于洛陽的傳統節日。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隋煬帝楊廣在洛陽大演百戲,終宵燈火不息,聲聞數十里,這才有了“元宵行樂”的盛大節日。初唐時,洛陽元宵節燃燈僅限于正月十五夜,后由唐玄宗李隆基改為3日,即正月十四放燈至正月十六收燈。“三五月華夜,遨游逐上春”。唐玄宗曾在上陽宮張燈結彩鬧元宵,引領了社會時尚,所以唐時洛陽的元宵節就已經熱鬧非凡了。
中秋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祭拜月亮,至今有些地方還保留著這個習俗。祭拜月亮的物品除了月餅、點心外,農村還要蒸棗糕。祭拜月亮時有一個規矩,主祭的必須是家庭婦女,但在臘月二十三,老灶爺升天時主祭的卻是男人。據說玉皇大帝派到每家一個老灶爺,要他了解每家的情況,到臘月二十三時上天匯報。老灶爺上天時,各家都要祭灶,祭灶儀式由男人主持。為了讓老灶爺多說好話不說壞話,家家都要供上“祭灶糖”,希望用甜甜的黏黏的蜜糖粘住老灶爺的嘴。普通老百姓當然拿不出大禮,只好用這點小小的“糖衣炮彈”來“公關”了。
祭灶原是商周時代的五祀之一,初為夏祭,后改為冬祭。《淮南子·祀論》中記載:“炎帝于火而死為灶。”后來,民間又把老灶爺演繹成傳說故事中的泥匠張奎,說他生前鍋臺壘得好,所以死后被玉皇大帝封為灶神。祭灶時主祭人都是男人。宋代詩人宋大成在詩中這樣寫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民間傳說月亮屬陰,灶君屬陽,故形成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追根溯源,這與民間傳說故事有關。據說后羿把天上的10個太陽射下9個后,從西王母那里得到了長生不老藥,不料被夫人偷吃,后來夫人飛上月亮,成了月宮中的嫦娥。詩人們經常在詩中提及嫦娥,并把月亮引申為女性之神,故民間祭拜月亮時就由家中女主人主持。
民俗中有我們民族的根
人類文化往往被分為“雅文化”和“俗文化”兩大體系,在專家眼里,這是“上位文化”和“下位文化”之分;在普通人眼里,這是“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別。其實,這兩者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而是滔滔大河和涓涓細流的關系。正是一條又一條的涓涓細流,才匯聚成滔滔大河;正是民俗文化的積累與升華,才有了輝煌燦爛的河洛文化及中華文明。所以,有人這樣說:“民俗中有我們民族的根。”
遍布世界各地的中華游子,他們不管走多遠,心中都深深地扎著中華民族的根。盡管身在異鄉,他們仍然心系故土,甚至連房舍也保留著祖居的特色,從而形成了獨具華夏文化特色的“唐人街”。盡管他們身在外族文化的“包圍圈”內,但逢年過節或婚喪嫁娶,他們遵奉的往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展現的是“龍的傳人”的風采。
民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是因為它是千百年來民眾所創造的認知系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靠口頭和行為方式傳承的一種文化模式。這種文化模式既為人類所創造,又供人類所享受,而且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不僅內涵豐富,而且形式也很多樣。
洛陽不少民宅的大門內,至今仍保留著影壁,這種居住習俗折射出中華古老文化中的陰陽五行觀念。舊時院落講究坐向,以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為佳。以陰陽五行的觀念來看,北方為水,南方為火,水火不容,一家人就難以平平安安地過日子。如何化相克為相生呢?有人想出了一個高招:在院內擺上木屏風作為障礙,也就是在水與火之間加上木,企盼能形成良性循環。試想,水能生木,木能生火,如此生生不息,大吉大利,住在這個宅院里的人也就能吉祥如意了,所以這一風俗很快普及開來。在歷史演變過程中,木屏風漸漸變成了一道墻,更加牢固和結實,迎合了人們的實用心理。隨之而來的還有墻面上“松鶴延年”、“梅鹿望松”等吉祥圖案,使平淡的宅院多了幾分藝術情調。
廟會文化的發展,也經歷了從“娛神”到“娛人”的轉變。廟會也叫賽社,分官賽與村賽,即官辦與民辦之分。官賽又稱祈賽,由巫師主持進行;村賽又稱社賽,由會首或社首主持。官辦的廟會畢竟沒有民辦的有群眾基礎,到宋代時,隨著廟會文化的繁榮,巫師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廟會也“名為娛神,實則娛人”,成為一種世俗文化、農民文化,并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廟會文藝表演,產生了物資交流的農貿市場。對農村群眾來說,舉辦廟會雖未必能換來“人丁興旺,四季平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效果,但“百日之勞,一日之樂”,廟會未嘗不是藝術享受的最佳場所。最終,當廟會藝術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時,就保證了戲曲生命的延續,并成為我國社會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河洛大地上最具魅力的民俗風情畫卷之一。(記者劉保軍)(原標題:河洛文化中的民俗風情)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0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