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到今,民間一直有著認干親的習俗,這在我們宜興一帶還特別盛行。所謂認干親,就是當事人年長的一方被稱為“寄爹”、“寄娘”,年少的一方稱“伢妮”(男兒)、“女妮”(女兒)。從歷史上看,認干親的原因有多種多樣,有的是因為獨子,父母恐其早夭,擇日寄給觀音大士,至成婚時須重找個“贖身”寄娘;有的是因為生肖“相克”,認個生肖對路的寄親,可以保他一生平安;有的因為一方無兒無女,認個寄兒子、寄女兒熱鬧熱鬧;也有的則是雙方父母合得來,相互把對方的子女認為寄親,借機走動走動。當然,在功利主義思想盛行之下,也不乏有一方巴結對方的權勢或錢財而認作寄親的。無論是出于何種目的,認寄親都要履行一定的儀式。首先要選好充當介紹人的寄媒,在端午、中秋或者春節這樣的大節日里履行過寄手續;其次,寄方(小輩方)要帶上糕粽團圓或禮品到寄娘、寄爹家里,點上香燭叩見寄父母,寄父母再給寄兒女從頭到腳換上新衣服。最后,寄父母要給寄兒女寫上一份寄單。寄單標志著正式建立了過寄關系。
這寄單上的名堂可不少,寄單一般用毛筆在大紅紙上寫上幾句話。其格式也是約定俗成的,均為豎式行文,大部分是四句話,每句七言,也有四言句的。其內容隨著時代、形勢的不同而經常變換。解放前的寄單一般為:承禮過寄何所祝,富且貴兮壽而福。更姓取名×××,百年長享千鐘祿。四字句的是:貴子令郎,過寄草堂。更姓取名,張王××。這里的“張”為過寄人原來的姓、“王”就是過寄后隨寄父的姓。
解放初期,用四字句的寄單有:貴子××,承禮過寄。更姓取名,張王××。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寄單寫作:令郎過寄何所祝,茁壯成長黨撫育。更姓取名×××,百年長壽千鐘祿。到了“文革”期間,寄親比較少,但是偶而也有,其內容當然是有文化大革命的特色,如:令郎高舉造反旗,無限忠于毛主席。更姓取名×××,誓將革命干到底。“文革”結束后,寄單內容又有了變化。如:令郎過寄須當祝,德智體美就是福。更姓取名×××,百年長壽大家樂。而在實行計劃生育、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成為時代主流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寄單是這樣寫的:承蒙過寄須當祝,節制生育全家福。更姓取名×××,建設四化更幸福。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寄單上又寫:承禮過寄何所祝,改革開放小康路。更姓取名×××,市場經濟能致富。到了21世紀,人們在認干親上的方法就更簡化了,往往是雙方父母在酒席上、旅游中等某個場合說一下,認為沒有異議就行了。但是也有守舊的做法,寫上一張寄單,上面是:承禮過寄何所祝,世紀新人路更闊。更姓取名×××,小康生活享清福。
當然,認干親僅僅是一種民間習俗,無礙大局,有了干親,逢年過節顯得熱鬧些,寄兒女總要給寄父母送節禮。但寄親之間的往來都重在名利,平時多數是經濟上、人情上的來往。 有諺語道:“寄親寄親,有來有往親又親,無往無來路邊人。” (蔣培新)(原標題:認干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