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是國粹;中醫藥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瑰寶。
南陽地處中原,是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醫圣張仲景的故里。
南陽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千年來,醫圣文化和醫圣精神影響深遠,豐厚的中醫藥文化積淀,令南陽古今名醫輩出、天然藥材遍布八百里伏牛山……南陽中醫藥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貢獻,對人類健康和世界文明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翻開歷史的畫卷,觸摸著一幅幅南陽漢畫、一通通石碑,翻閱一部部歷史文獻,探尋南陽中醫藥的文化記憶……
《伏羲捧靈芝》:南陽漢畫,講述煌煌中醫藥文化
南陽漢畫像石被譽為“一部繡像的漢代史”,它生動地描繪了漢代社會的典章制度、衣食住行、神話傳說等,為今天研究兩漢社會的政治制度、禮儀風俗等提供了珍貴的直觀圖像資料。
在南陽漢畫館,收藏著兩塊蘊含著中醫藥文化歷史淵源的漢畫像石,《伏羲捧靈芝》和《玉兔搗藥》。《伏羲捧靈芝》,伏羲雙手捧著一株靈芝,臉上流露出欣慰的神色。靈芝在古代神話中稱為“仙草”、“神芝”,有起死回生、長生不老的神效,是吉祥、長壽的象征。《帝王世紀》稱:伏羲“味百藥而制九針”,伏羲被尊為中華民族的醫藥學、針灸學之始祖。《玉兔搗藥》,玉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一仙,一境,意境深遠。傳說玉兔搗的是不老藥,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
伏羲,靈芝;玉兔,不老藥。這是兩漢時期南陽人對神仙羽化思想的寫照,寓含了健康長壽的含義,也映射了兩漢時期南陽人與中醫藥之間的密切關系。
一位千年之前的良醫,如今仍在影響后世的醫者,研究他的醫術;一本千年之前的古籍,如今仍在啟發我們的智慧,治愈我們的疾病……一千八百年前,張仲景繼承前人醫學思想和醫療方法,以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為指導,確立了中醫藥學“辨證論治”、臨床治療學的理論基礎,所著《傷寒雜病論》被尊為“眾方之祖”,被歷代醫家奉為金科玉律。張仲景也因此被尊為“醫中圣人”、“萬世楷模”。
南陽“仁濟橋西,溫涼河畔”的醫圣祠,便是張仲景的墓祠所在地。醫圣祠內珍藏的國寶級文物白云閣藏本木刻版《傷寒雜病論》,是張仲景第46代孫張紹神所珍藏,幾經輾轉,才得以保存下來。1982年,陜西省中醫研究院院長米伯讓遵照先師黃竹齋的遺愿,將其贈送醫圣祠珍藏,醫學家稱這套木刻版為善版、珍版、絕版。
《傷寒雜病論》是中醫的靈魂所在,集理、法、方、藥于一體,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也正是因為《傷寒雜病論》,才奠定了張仲景在中醫史上的重要地位。時間靜靜地走過了一千八百六十一年,仲景學說和仲景思想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朽的貢獻,這部專著的科學價值也越來越顯露,成為后世從醫者人人必讀的重要醫籍。
東漢末年,我國誕生了三位杰出的醫學家,華佗、董奉、張仲景,史稱“建安三神醫”。華佗對同時代的張仲景學說有深入的研究,當他讀到《傷寒雜病論》第十卷時,高興地說:“此真活人書也。”“藥王”孫思邈也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推崇備至,曾感嘆“江南諸師秘仲景方不傳”……這本巨著不僅為國內歷代醫家所尊崇,還被日本、韓國及歐美諸國中醫學家效法,被譽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醫門之圣書”。據不完全統計,由晉代至今,整理、注釋、研究《傷寒雜病論》的中外學者逾千家。鄰國日本自康平年間(相當于我國宋朝)以來,研究《傷寒雜病論》的學者也有近二百家。目前,《傷寒雜病論》仍是我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
東漢針灸陶人:開創人體模型醫療教學先河
1982年,醫圣祠修建時,出土了一件東漢針灸陶人。這件針灸陶人身高24厘米,胸寬7厘米。造型質樸,渾身遍布排列成行的針灸鶴位,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堪稱國家一級文物,被編入《中國美術全集》。
針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針灸人是醫者學習練針扎穴的醫學示意模型。據記載,宋天圣針灸銅人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鑄成的針灸銅人,銅人上總穴位657個,穴名354個,開創了應用銅人作為人體模型進行針灸教學的先河,既是針灸醫療的范本,又是醫官院教學和考試的工具,在醫學史上有重要意義。這種醫療教學演示的方法至今一直沿用。
醫圣祠出土的這件東漢針灸陶人比宋天圣針灸銅人還要早千年,南陽人在針灸醫療教學上對中醫藥文化的貢獻,從這個陶人身上可窺一斑。
一通通石碑:篆刻著南陽中醫藥文化厚重的歷史記憶
張仲景是中醫藥文化的一條金線,串起了南陽的中醫藥文化,使南陽中醫藥文化在全國乃至世界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備受國人推崇,而且日本、朝鮮及歐美等國的醫學家,都以虔誠的目光注視著一代醫圣和誕生醫圣文化的南陽……
醫圣祠內的一通通石碑篆刻著南陽中醫藥文化厚重的歷史記憶。醫圣祠大門正上方鑲嵌著蒼勁有力、熠熠生輝的“醫圣祠”三個大字,由我國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郭沫若于1959年12月題寫。新中國第一任衛生部部長李德全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譚震林曾分別為醫圣祠題詞,題詞石刻豎立在祠內六角碑亭之中。另外,祠內還有很多著名醫學家、文學家、書法家等的題詞石刻: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非常敬佩仲景精神,題寫了“大智大仁”四個大字;著名學者史樹青題寫了“同登仁壽共躋春臺”;著名作家姚雪垠曾專程到醫圣祠膜拜張仲景,并題下了“千古醫圣功著人寰”一詞……
張仲景已幻化成為世界中醫藥的精神象征和一面旗幟,日本、朝鮮及歐美諸國醫學家紛紛來宛,學習和研究醫圣文化和醫圣精神。1982年1月,日本東洋醫學會原會長渡邊武慕名來到醫圣祠,留下“則藥性能從,古人之規矩,則何病不治。”的墨跡。同年10月,日本當代杰出漢方醫學家矢數道明和寺師睦宗等到南陽進行學術交流,并留下“仲景醫德千古耀”、“仲景開醫藥,已有兩千年。傷寒金匱著,古今一脈傳”墨跡。美國前總統里根的私人保健醫生韓德森對中醫藥文化很感興趣,十分崇拜張仲景,他懷揣虔誠之心專程來到醫圣祠,瞻仰醫圣容顏,并題寫了“萬古流芳中華之光”……
洞穿千年歷史長河,南陽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醫圣文化和醫圣精神已處于國際中醫學界的核心位置并擁有了巨大的影響力。南陽,已成為中醫和中藥學的“文化圣地”。(原標題:探尋 南陽中醫藥的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