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大禹神話的神秘面紗
在堯舜時期,中原大水濁浪滔天,浸滿四野,丘陵平川,一片汪洋,民不聊生,為了拯救人民,大禹的父親使用堵得方法來治水,在京都周圍筑起了數百里的大堤。大堤雖然暫時堵住了洪水,但時間一長,洪水將大堤沖垮,形成了更大的水災。之后大禹接受任務后,認真總結父親治水的經驗和教訓,制定了一套“從實際出發,從大局出發,從治本出發,因地制宜,以疏為主,疏堵并用”的治水方針,最終在根本上消除了黃河中下游的洪水災害。
“禹州為啥有較多的大雨神話傳說或者事實傳說,主要是史書上記載的‘禹都’。”
依據史料記載,治水有功的大禹被封為“夏伯”,定都于陽翟,就是現在的禹州。因此,在禹州流傳著較多的有關大禹的神話傳說,并遺存著眾多與大禹有關的遺跡。
古鈞臺—敘說大禹王朝
古鈞臺又名下臺,是夏啟大宴諸侯、舉行開國典禮,夏代諸帝踐位、中央施政、與諸侯商議國事的地方。
據史籍記載,禹把天下劃分為九州,將居民按照地域分為九個區域進行統治,征收貢賦。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又制訂了刑罰法律,設置了監獄、軍隊等公共權力機構,初步建立了奴隸制的國家政權。
鎖蛟龍井—大禹治水
相傳大禹治理好黃河后,離開三門峽從松山向東行走,走到具茨山以東后看到,地勢平坦的平原內到處都是洪水。經過一番調查后大禹發現,是水蛟巫支祁在興風作浪,危害百姓。隨后,大禹在西王母跟前的庚辰、黃魔、大翳三員大將的相助下,用西王母所贈的鐵索將水蛟擒獲并鎖住,從而消除了淮河的水患。為了杜絕水患再度發生,大禹在今禹州市挖掘一處深井,將水蛟巫支祁用鐵索鎖在深井之中,縛于井口旁的石柱上。
在禹州城區的古鈞臺街東側,一座起脊挑檐的亭子內塑著一尊大禹泥像,亭內粉壁彩屏,繪有24幅大禹治水的圖畫。大禹像的前面有一口深井,井旁立一石柱,石柱上穿一鐵索垂于井中。俯身探視,井中一青石雕刻的蛟龍頭部淺露于水面。同行的禹州市文化館副館長楊少敏告訴記者,這就是1980年在原址上重建的禹王鎖蛟井,垂入井中的鐵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