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中國陶瓷文化之鄉

2013/8/14 14:58:59 點擊數: 【字體:


    禹州是中國陶瓷文化之鄉。陶器的發明是新石器時代的開始,是農業定居的開始。陶器的發明是人類第一次把第一自然通過火發生物理向化學的變化,創造第二自然的真正的農業與手工業的分離。
 
    陶瓷文化源遠流長,雖然那些出土的泥制陶罐、陶壺表面粗糙、紋體簡單,但正是八千年前先民們的這些最早制品,奠定了人類陶瓷工業發展的基礎。禹州是夏文化遺址,位于禹州城西6公里處的瓦店村,東西長3華里,南北寬半里多。遺址東部斷崖上暴露出夏文化層約3米左右,其中有窯穴深6米。出土有陶鼎、陶罐、陶盆、陶壺、陶碗等。其中漆黑锃亮的高柄陶器和鳳頭紅陶,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辦公室再次實地考察,確認是研究夏禹文化的一處極有價值的發現。
 
    彩陶在禹州一帶最為繁榮,彩陶比素陶有明顯的進步和其特殊意義,在于彩陶不僅是工業品,而且是真正的藝術品,還是徽銘禮器,是祖先王權、巫教化一的重器。禹州白陶的大量涌現,標志著制陶業的巨大進步。陶器的發展結果是釉陶,最終產生中國的特產  瓷器。
 
    禹州是瓷器的原生地,鈞窯是北宋時期中國的五大名窯之一。鈞瓷不僅繼承了唐代鈞瓷花釉彩斑的特點,而且開始采用含銅、鐵、鈷成分的色釉和銅紅釉,經過高溫焙燒,使瓷色更加斑斕奪目,自然流暢,十分珍稀。民間有“寧要鈞瓷一片,不要家產萬貫”之說。
 
    宋代陶瓷業是我國古代陶瓷史上的重要時期。在320年間,名窯林立,斗麗爭妍。制作規模龐大,技巧成熟,水平之高,令人驚嘆。作為宋代全國六大窯系、八大名瓷之一的鈞窯瓷器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宋初民窯燒制的鈞瓷,其釉色多以天青、天藍、蔥青、蛋白為基調。以氧化銅為釉色劑,使瓷器面釉出現深淺不同的紫色或紅色,或像云彩、或似山峰,若煙若霧,似有似無,妙幻神奇。到了宋崇寧年間,朝廷派員在鈞州八卦洞附近設官窯燒制貢瓷,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因為這里有古跡鈞臺,所燒制的瓷就以此命名,稱“鈞瓷”。這個時期的鈞瓷在天青釉和紫紅斑釉的基礎上成功地創造了藍、紅、紫、白諸色交相輝映的玫瑰紫、海棠紅等。據文獻記載:“宋鈞之紫汗溫全體、青蔥、紫倩、若蠟淚之成堆。”少數極妙者出現蚯蚓走泥紋,或天青色底色上布滿紫色流紋,或在紫色背景上布滿藍白色流紋。鈞臺窯址發掘出土的大量官窯瓷片,基本上分紅紫兩大類,約10余種。除青藍外,尚有茄皮紫、海棠紅、玫瑰紫、胭脂紅、葡萄紫、雞血紅、丁香紫、火焰紅、晚霞紅等窯變色彩。鈞瓷造型屬慣古藝術,種類很多,主要有爐、鼎、盆、杯、盞、瓶、缽、盤、碗、盒等。北宋末年,鈞瓷產地淪為戰場,鈞瓷技藝因之失傳。接下來雖有金鈞、元鈞,但很少成為稀世珍品。到清光緒五年(1879),神厘民間藝人盧天恩、盧天福、盧天增三兄弟經過20余年的試驗,燒制成近似孔雀綠和碧藍相間的仿鈞瓷。在此基礎上,又創造了抹紅和正紅加彩新工藝,燒制出了仿宋鈞瓷,使得中斷300余年的鈞瓷得以恢復,盧家燒制的精品可與宋鈞媲美。但到了民國年間,盧家鈞藝已敗落凈盡。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撥款籌建鈞瓷廠,請回老藝人研制鈞瓷產品。1956年燒出第一窯鈞瓷,產品展出后,贏得了國內外的贊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激發了科技人員與鈞瓷藝人的創作熱情。通過對鈞瓷造型、釉料、窯形、著彩規律的探索、試驗和創新,終于使鈞瓷再放異彩,F在鈞瓷的花色品種達到1000多種,從傳統的鼎、爐、盆、瓶到生活所需的餐具、酒具、茶具、文具、燈具,都充滿濃郁的地方色彩,具有不同的格調。

    鈞瓷的特點是:釉厚、釉透、釉活,胎質細膩堅實,陶煉精致密純。叩之,聲音圓潤悅耳;觀之,其形古樸文雅。釉色五彩紛呈,璀璨奪目,玉潤冰瑩,出神入化。尤其是紫紅斑顏色釉,紅若涂炭,艷若胭脂。還有的若夕陽殘照下之“河山”,紅中有紫,紫中有青,青中有白,白里有紅,光怪陸離,變幻無窮。古時詩人用“夕陽紫翠忽成嵐”、“綠如春水初升日,紅似朝霞欲上時”來描述,贊嘆鈞瓷的靈活多變,巧奪天工。人們習慣于將鈞瓷和白玉、黃金媲美。“鈞與玉比,鈞比玉美,似玉非玉,勝似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以此來說明鈞瓷制品之珍貴。(原標題:中國陶瓷文化之鄉)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禹州市檔案信息網(2012-03-21)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順店刺繡工藝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開封網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兔袼拙W 文化遺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