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魯山縣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墨子文化之鄉。墨子名翟,魯山人,戰國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和自然科學家。魯山縣是墨子故里,遺跡遺存豐厚,典籍翔實,民間文化厚重鮮活。墨子文化遺址遺存遍布全縣7個鄉(鎮),關于墨子的傳說在魯山縣廣為流傳。
墨子像
墨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和自然科學家,被尊為“平民圣人”“科學圣人”。墨子是魯山人,墨子文化是平頂山市和魯山縣地域歷史文化資源庫中的瑰寶,其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古今相承,具有世界級文化品質。
根植地域文化沃土。墨子文化產生于魯山不是偶然的,是根植于魯山文化沃土形成的特殊歷史文化現象。魯山縣地域廣大,自然條件優越,自古為宜居之地。魯山歷史悠久,古稱魯、魯陽、魯縣,地處中原腹地,屬于古都洛陽京畿之地,處于中華文明發祥地的核心區域。是帝堯部落活動區域,帝堯后裔夏代劉累隱居于此,被華夏劉姓奉為始祖。商周時期這里是“有夏之居”,夏族后裔生活在這里,墨子與此有深刻的淵源。
里籍魯陽古有定論。墨在魯山、墨在鷹城、墨在中原古有定論。考察歷代文獻可以發現,墨子里籍早在漢末就有經學家高誘考證定論,宋代大家羅泌進一步確定,到了清代,考據大家畢沅、武億相繼得出結論,已是一個十分清楚的問題。羅泌明確指出:“魯,汝之魯山,非兗地。”畢沅認為:“漢南陽在魯山之陽,本書多有魯陽文君問答,又亟稱四境,非魯衛之魯,不可不察也。”武億曾任山東博山、河南魯山知縣,他認為:“魯,即魯陽,春秋時屬楚,古人于地名兩字,或單舉一字,是其例也”,并把墨子正式載入他主纂的嘉慶《魯山縣志》,其中詳細考證了《墨子》的版本源流。當代學者繼承并更深入全面地論證了墨子故里在魯山的問題,與古代大家論證相承,古今呼應,已經是學界共識。
文化遺跡遍布魯山。魯山有眾多的文化遺跡。根據文物部門田野考察,現存魯山境內的墨子遺址有十多處:竹園村墨子故居;墨子祠廟數處;墨子曬布崖、墨蓮池;救魯陽文君放火臺處——黑山頭;墨子隱居處——土掉溝、黑隱寺、墨子洞;文殊寺魯班抽取樹板的千年銀杏樹;墨子練兵處——墨子城;墨子打出并使用的墨子井;墨子為魯陽公解圍“日返三舍”處——娘娘山、抱子坡;墨子聚徒學藝處——茅山道院遺址;墨子魯班競技處——風箏山和墨子放鳶塔;墨子魯班對弈處——棋盤山棋盤石;土掉溝墨子升仙處;墨子弟子相里氏后裔聚居處——相家溝村等,這些文化遺跡,分布在魯山廣大地區,說明了魯山人民對魯山圣賢墨子的崇拜。
考古文物確鑿無疑。魯山通過考古發掘,出土了一批文物。1993年,當地村民挖礦石時,發現了傳說中的墨子洞,根據魯山縣文物部門有關清理報告,該洞古老的文化遺存說明上古此地一直有人類居住,這和傳說中的墨子隱居之所相一致。墨子洞被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在平頂山市博物館陳列展出。民國時期堯山鎮(原二郎廟)還有一通《墨子故里》碑。該碑1942年因被湯恩伯部征去鋪路而失蹤。
民間傳說源遠流長。魯山墨子文化傳說大致有五類。一是關于墨子出生的故事,包括出生、宦跡、隱居、歸葬等;二是關于墨子與匠祖魯班交往的傳說;三是關于墨子與魯陽文君交往的傳說;四是關于墨子教授生產技藝遺跡的傳說;五是墨子歸隱著書的傳說。如,傳說墨子年老時,歸隱魯山熊背鄉,原姓墨字去掉土,改為黑姓,所處山溝,因名土掉溝,后人建寺供奉,因名黑隱寺,諧音“黑隱士”。又如,傳說墨子晚年歸隱時,魯陽公在金山環島(今昭平湖中)上為墨子建造著經閣,墨子在那里完成了《墨子》一書。這些傳說體系完整,互相聯系,共同組成了墨子在魯山的生活畫卷。
民間風俗世代相襲。作為墨子故里,魯山縣至今還普遍存在一些風土人情與墨子有關。如墨子祠廟中祭拜墨子的傳統、給墨子過生日的傳統、古老的坑布習俗、著黑衣習俗、節葬習俗、互助傳統、木匠組織風俗、俠義精神、下格格棋傳統等。過去在魯山民間一直有成義堂、堂匠班的組織,供奉墨子,濟世救人。民間流行的格格棋,有叫“占攻”“推攻”的,與當年墨子魯班棋盤山棋盤石所下之棋相類似,手談演繹攻防。這些風俗源遠流長,也是魯山墨子文化中的重要內容。
整體上看,魯山墨子文化是魯山人民在傳承墨學文化過程中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具有根源性、歷史性、豐富性、傳承性、民間性、創新性、深刻性、普遍性等特性。根源性在于魯山是真正的墨子故里,奠定了魯山墨子文化的基礎。其肇始春秋,2000多年文脈不絕,且早已融入魯山人民的社會生產生活中,成為魯山人民的一種性格力量和文化精神。綜上說明,魯山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墨子文化之鄉。(原標題:魯山是名副其實的墨子文化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