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西夏鎮“曲藝之花”為啥這樣紅

2013/8/21 9:06:20 點擊數: 【字體:


西夏鎮“曲藝之花”為啥這樣紅

西夏鎮的曲藝愛好者在投入地演出。

  核心提示:西華縣西夏鎮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大力發展民間曲藝藝術,使民間曲藝不斷發展壯大,全鎮5.7萬人口中,有近萬人與曲藝結下了不解之緣,民間曲藝也由最初的養家糊口型成長為當今的一大支柱產業。2008年,西夏鎮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河南省民間文藝(曲藝)之鄉”,西夏鎮的民間曲藝成為社會和諧的一大亮點。

  吹拉彈唱 成為藝人生活所需

  西夏亭鎮(又稱西夏鎮)位于西華縣縣城西15公里,境內莊子墓、榆樹王漢墓群等文化遺址眾多,文化底蘊豐富,曲藝文化深深置身在那片沃土之中,給人以美的遐想。

  近日,記者一行來到西夏鎮,車子剛剛駛入鎮政府所在地,一陣悠揚的二胡聲就傳入耳中。循聲來到一家商店,只見在這家商店后面,幾名曲藝愛好者正在即興表演節目。

  63歲的商店王老板熱情地接待了我們,通過攀談,我們了解到,王老板是一名鐵桿兒曲藝愛好者,吹拉彈唱樣樣拿得起,并且對西夏鎮民間曲藝情有獨鐘。王老板知道我們的來意后,便滔滔不絕地向我們講述了西夏鎮曲藝的興衰史。

  西夏鎮原名鳳凰集,公元前613年(周頃王六年)陳國國卿夏征舒巡游,一路來到西夏后,看到那兒人杰地靈,物產豐富,隨為其母在此修建一涼亭,取名西夏亭(現已無存)。

  1937年,日本侵略者扒開黃河大堤,滔滔黃河水一瀉千里,形成了千里黃泛區,西夏鎮群眾背井離鄉、逃荒要飯,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那時間為了糊口,西夏鎮的許多藝人以賣唱為生,許多人見賣唱可以維持生活,也紛紛向老藝人攀親結友,拜師學藝。一時間,西夏鎮以賣唱為生的曲藝隊伍倍增。為了多掙些錢養家糊口,這些藝人不斷改進吹拉彈唱藝術,大大提升了民間曲藝藝術質量,使民間曲藝在西夏鎮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紅色宣傳 文藝隊伍迅速壯大

  新中國成立后,西夏鎮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翻淤蓋沙,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在大生產運動中,許多民間藝人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自編自演一些曲藝節目激勵大家的干勁兒。1966年后,西夏鎮每個行政村都成立了自己的文藝宣傳隊。各村文藝宣傳隊運用說唱、吹拉演奏等多種形式,宣傳毛澤東思想,編排了《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大量的紅色折子戲。通過演出,提升了人們的思想境界,激勵人們做革命的人,干革命的事。這些宣傳隊有的在本村演出,有的到外村甚至到外鄉鎮演出,當時的文藝演出相當活躍,宣傳效果明顯,宣傳隊也得到了政府和群眾的歡迎和贊揚。

  西夏鎮黨委、鎮政府看到宣傳隊的宣傳效果特別好,決定擴大戰果。在總結各村文藝演出隊經驗的基礎上,于1977年夏季,成立了西夏鎮豫劇團,他們首次從各村文藝宣傳隊中選出了40多名學員,請來幾名老藝人當教練,自編自演文藝節目。“當時排演的都是《李雙雙》、《朝陽溝》、《人歡馬叫》等現代戲。”原西夏鎮豫劇團演員,現任西華縣豫劇團團長的李三榮說,那時的演出沒有任何音響設備,晚上照明用的是馬燈,無論到哪個村演出,都是演員和劇團工作人員肩挑著行李步行前往。

  后來,西夏鎮豫劇團演出的范圍擴大到許昌、臨潁、安徽林泉等縣市,他們的演出受到了群眾的歡迎,在臨潁縣演出時,全縣各鄉鎮逐一排號,爭先恐后,高峰時一天演出達三場。“好多群眾看了我們的演出后,為了表達他們的心情,在吃飯時把平時舍不得吃的東西都給拿了出來。”至今,李三榮對當時群眾的熱情相待還念念不忘。

  “在那個時候,演出都是義演,是沒有任何報酬的,演員有所在的生產隊記出勤的天工。”當時,西夏鎮政府為了支持劇團演出,特意劃出20畝耕地給劇團。農忙時,劇團演員們統一耕種,農閑時就外出演出。舞臺也很簡單,大多數情況下,就是在一個大坑前面平整出一塊土地,用篷布簡單地搭起一個棚子就是舞臺,觀眾有坐有站在坑下面觀看。“那時每天演出都在兩場以上,一年下來演出多達300余場。”西夏鎮豫劇團演員的足跡踏遍了全縣的村村寨寨,跑遍了附近縣市的角角落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西夏鎮文藝宣傳隊在當時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周口第二豫劇團”。

  當時,西夏鎮豫劇團多次參加市縣文藝匯演和比賽,連續多年保持西華縣半職業劇團匯演第一名,多次獲得周口市文藝演出一、二等獎。

  西夏鎮成立劇團外,各個行政村也都成立了自己的文藝宣傳隊。這些宣傳隊充分利用勞動間隙和晚上的時間,說唱大鼓書,利用二胡、絲弦等樂器自編自演文藝節目。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全鎮有大小劇團近30個,人數在50人以上的劇團達6個。各個劇團相繼購買了擴音機、大喇叭等演出設備,西夏鎮的民間曲藝達到了鼎盛。

  現國家二級演員李三榮的成長就離不開西夏鎮民間曲藝文化的熏陶。1977年,15歲的李三榮走進了西夏鎮文藝宣傳隊,她耳聞目睹了許多老藝人的演出,親身感受到了民間曲藝的藝術風采,她不斷汲取民間曲藝的精華,完善自我,由一個鄉鎮業余演員成長為縣豫劇團專業演員。

  采訪中,李三榮激動地說:“沒有西夏這塊蘊含曲藝文化的熱土,就沒有我今天的輝煌,是西夏鎮民間曲藝成就了我的藝術人生。”像李三榮這樣,因為熱愛文藝事業,癡心追求演唱藝術,并從西夏鎮走入市、縣劇團或文藝單位的人員多達十幾人。

  人員分散 曲藝文化走進低谷

  1978年底,西華縣成立了西華縣豫劇團,西夏鎮多個劇團的文藝骨干被抽走,1986年,西夏鎮豫劇團由于受經濟、演出人員等問題所困被迫解散。劇團解散后,許多曲藝愛好者自發購買了二胡、絲弦等演出器械,他們自編自唱,自娛自樂,偶爾聚到一起進行心得交流,民間曲藝陷入低谷。

  說起西夏鎮民間曲藝的興衰,現年60多歲的曲藝愛好者方倆喜感受頗深。1966年,方倆喜加入了本村紅色宣傳隊,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古裝戲恢復了演出,由于當時還沒有電視機等娛樂工具,古裝戲演出曾經有過一段輝煌。后來,電視機、影碟機等陸續走進普通群眾家中,古裝戲演出等民間曲藝再次身陷困境。

  經濟發展 民間曲藝煥發青春

  “西夏民間曲藝文化的復蘇與河南電視臺創辦的《梨園春》欄目有很大關系。”西夏鎮鎮長馬振中說。1995年,河南電視臺創辦了《梨園春》欄目,欄目中業余演員的精彩唱段和曲藝人員的吹拉彈唱技術,極大地刺激了西夏鎮大批民間曲藝愛好者的神經,激發了他們曲藝表演的興趣。在王瑣定、方倆喜等曲藝愛好者的奔走下,全鎮27個行政村相繼恢復了曲藝演出隊。西夏鎮黨委、鎮政府也不失時機地進行引導,多次組織全鎮文藝匯演、曲藝比賽等,并根據群眾意愿,拿出專款,在奉先寺、吳莊等行政村陸續建起了群眾文化廣場。到2008年年底,西夏鎮已經建成文化廣場10多個,群眾自發組建業余劇團、家庭式俱樂部100多個,創辦流動舞臺12個,參與演出人員近萬名。這些年,這些流動舞臺和相當一部分演員,把演唱宣傳當做職業,同時也走上了靠藝術掙錢的路子。

  吳莊行政村是一個只有1500余名村民的小村,全村經常參加演出人員10多名,自娛自樂人員上百人,他們每到閑暇時就會聚在一起唱上一陣子。“每天不表演一次,心里就像丟了魂似的。”許多村民如此感言。后朱村屬鎮政府所在地,僅固定的群眾演出隊就有10多個,每到晚上三五成群的村民聚集在演出點,或拉或唱,或演或看,連鎮里的干部也參與了娛樂活動,舞臺上分不出新兵老兵,分不出干部群眾。

  據藝人王瑣定介紹,根據演唱技巧的高低,農村的一般藝人每天演唱收入在100元左右,流動舞臺每天收入可達500余元。西夏鎮有關部門統計顯示,全鎮僅民間曲藝演出一項,年可收入200多萬元。

  方莊行政村有發往全國各地的客運車輛50多輛,村“兩委”班子引導群眾在大巴車上配備了放像機、電視機,招收能吹拉彈唱的藝人當乘務員。行車途中,有時放映戲曲文藝節目,有時就由乘務員為乘客吹拉彈唱表演節目,不但做活了生意,還豐富、活躍了旅客旅途上的文化生活。

  為鼓勵民間藝人登臺演出,2008年,方莊村委會將16畝廢棄土地經過整理,籌建起一個近4000平方米的群眾文化廣場,目前文化廣場已初具雛形。

  如何更好地引導民間曲藝發展,使民間曲藝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橋梁和紐帶,西華縣文明辦主任馬勇說:西夏鎮群眾文藝的發展壯大,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顯示出了無比的威力。縣文明辦要在全縣推廣西夏民間文化發展的成功經驗,倡導群眾喜聞樂見、健康向上的民間曲藝文化,讓民間曲藝這顆藝術奇葩開遍西華大地,為建設新農村、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提高農民文化素質鼓勁加油。(記者 巴富強 通訊員 高洪馳 彭世繁 文/圖)(原標題:西夏鎮“曲藝之花”為啥這樣紅)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農村版(2009-07-0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