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婚姻不自由,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到了婚齡,先由家長拜托親朋好友或媒人為兒女物色對象,由媒人來往傳話,遞送生辰八字(上寫男女雙方的出生年、月、日和時辰),請算命先生推算雙方八字是否相克,屬相是否相沖,相克或相沖就不能成婚。“換庚貼”(互換酒盅兩個)以示定婚,同時男方還要送女方一定數量的彩禮(首飾、衣服等至少四樣,俗稱“四色禮”),女方回禮少許。至此算初步確定了婚姻關系。
訂婚后,要請陰陽先生按屬相推算吉日,定迎娶日期。然后男方托媒人持娶嫁單和彩禮(六至八色)送到女家。
迎娶的前一天(若該日是單日則改為迎娶當天),男方要帶禮品到女家拉嫁妝,嫁妝多為桌、椅、箱、衣架、盆架、衣被等。嫁妝不少于二件,必須是雙數。男女雙方的被褥制作要請“全人”(兒女雙全或未婚女子)縫制,在被褥里裝有大棗、花生、核桃等,意指早生貴子
婚日,男家門上要貼紅紙對聯,墻上要貼紅“囍”字。新娘乘轎,由“引親”、“女娶客”相陪,吹鼓手奏樂,鳴放鞭炮起程。迎娶路上如遇戴孝人或出殯,要用紅布蒙住花轎,同時鳴放鞭炮。轎到女家,由女方主持人接待(備四色茶點),少頃新娘由人扶著出屋,頭頂“蓋頭”(多為紅綢或緞),新郎向新娘作揖或三鞠躬后鳴鞭炮,新娘上轎。迎娶來回不能走同一條路。花轎回到男家后,鞭炮齊鳴,鑼鼓高奏。由男方主持人迎客進屋入席。同時指定專人“打醋湯”(一手端醋碗,一手用鉗子夾一個燒熱的犁鏵,邊用醋澆犁鏵,邊不停地念念有詞“上不打青天……”),繞花轎正轉三圈,倒轉三圈,意為避邪消災。下轎時,新郎要端“陳世斗”迎之于門外,還要向新娘行下轎禮。新娘由伴娘攙扶,通過氈子鋪的路(腳不沾地,窮人用藍布或葦席)到天地桌前拜天地,然后入洞房、洗手、喝粥認爹娘等。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樹立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新思想。男女青年到了結婚年齡,經介紹人介紹或自由戀愛,建立感情,到政府登記,領取結婚證書,商定迎娶日期。結婚過程由花轎改為汽車。現在,男到女家落戶、旅行結婚、集體禮成為新的風尚。(原標題:禮儀習俗·婚嫁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