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十進王屋山——記二醫大原政委傅翠和的故鄉情懷(3)
2013/12/7 11:21:4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王屋山:擁有厚重人文歷史的道教名山
王屋山是道教名山,是中國古代九大名山之一,被列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號稱“天下第一洞天”,宮觀廟宇星羅棋布,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千百年來,先賢大圣們因境賦意,賦優美的自然景觀以神仙圣跡之意和宗教含義,使王屋山的自然景色蒙上了許多神秘色彩和宗教氣氛。東晉人葛洪《抱樸子》首次出現了“黃帝陟王屋而受丹經”記載,認為道者入王屋山修煉,必有山神助之成仙。南朝陶弘景《真誥》中稱王屋山乃“仙之別天”,“下生泡濟之水,水中有石精,得而服之可以生長”,是修道者最終應去的地方。唐代名道司馬承禎《上清天宮地府經》完整地提出了洞天福地說,認為天下名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為各路神仙所居之仙境。王屋山在神仙境界中的地位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一說起王屋山,傅老將軍就神情激動,滔滔不絕。他說,王屋山在修道者的眼中,成了修身養性、得道成仙的洞天福地。于是一代復一代,引來了一批又一批的高道名師。名道效應,使王屋山的影響日益擴大。漢代,趙叔期、毛伯道等人在王屋山結廬修煉。隋唐以后,尤其是李姓皇帝尊李耳(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并定道教為國教。唐玄宗為求長生不老之術,兩次召見道教茅山宗的第四代宗師司馬承禎,命他在王屋山自選形勝,建觀而居,并派胞妹玉真公主前往王屋山學道。其后,五代、后晉時期,有煙蘿子等一批高道名師在王屋山煉丹修道。宋代皇帝崇尚道教,宋真宗曾召見奉仙觀名道賀蘭棲真,問以點化之術,賜號“宗真大師”。金、元時期,北方是全真道的一統天下,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與弟子丘處機等七人,世稱“北七真”,都在王屋山修道,皆受皇帝封賜。張三豐的再傳弟子陳性常,曾稱居王屋山修道20余年。這些高道名師,在中國道教史上都有一定地位和影響。
自唐以來,王屋山興建了許多宮觀壇廟。這些名勝或雄居于山麓階地,或隱藏于山林之間,或疊落于澗溪河畔。這些建筑各抱地勢,擇地而筑,雄中藏秀,秀中出奇,體現了建筑與地形環境的巧妙結合。天壇總仙宮、陽臺宮、紫微宮、迎恩宮以及東西王母洞等,都是道教文化景觀與自然山水景觀和諧融合的佳例。
傅老將軍說,就在王屋山自然環境被仙境化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諸如“盤古開天”“黃帝祭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是古代先賢智慧的結晶。這些神話傳說雖多由人們附會而成,但都反應了王屋山悠久的歷史文化,賦予了山水景觀永恒的生命,使仙道、文化、風景三者有機結合,集聚出王屋山深厚的文化底蘊。
出自于《列子·湯問》中的“愚公移山”,就源于太行、王屋二山。1945年6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大閉幕講話中,引用這個寓言故事,提倡愚公精神,成為鼓舞全黨全國人民克服一切困難,爭取最后勝利的力量源泉,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王屋山道教歷史遺存堪稱道教文化歷史博物館。目前王屋山景區有陽臺宮、濟瀆廟、奉仙觀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18處。尤其是道教碑刻,數量很多,文化價值極高。這些碑刻都是研究中國道教的主要依據。如陽臺宮的楹聯,以畫代字,是一種以獨特方式表達的道教文化,在全國是惟一的;陽臺宮內的菩提樹是佛道兩家和諧相處的標志,道文化的和諧理念在這里得到充分顯示;還有奉仙觀的建筑材料、建設風格,在中國道教建設史上也是獨具特色、絕無僅有的,堪稱道文化之絕唱;濟瀆廟集唐宋元明清歷代建筑之精華,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其中濟瀆北岸的石勾欄,鏤刻精致,為北宋遺物,乃國內惟一幸存的宋代營造法式單勾欄實物樣板。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在濟源流連駐足,揮毫潑墨,白居易盛贊“濟源山水好”,清乾隆帝稱譽“名山勝跡”。
王屋山從傳統名山到道教名山的發展變化,從自然環境變成修道的仙境,從道教文化與山水文化的融合,整體孕育出天人合一的仙道境地,展示給世人的是“仙道文化、王屋藏真”的真實感覺。
王屋山:傅翠和將軍一生耕耘在心頭的泥香厚土
正是深沉、厚重的故鄉之情,傅翠和一直在奔走、籌劃,千方百計凝聚各方力量,研究和尋找保護與開發王屋山的最佳方案及途徑。他說:“現在許多地方,沒有名勝景區,花大價錢也要人為造一些景區出來。而王屋山有這樣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歷史人文優勢,不需要我們去人為制造風景區。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早日讓王屋山走出深閨,讓世人一睹芳容。”
而要實現這一美好愿望,其過程是何其曲折和艱難。傅老將軍開始了王屋山尋訪、調研之旅。在多次實地探尋王屋山之后,他開始重新梳理有關王屋山的人文歷史資料。“在整理有關資料的基礎上,我提出了要加大保護與開發力度的基本觀點。通過正常的渠道去申請,估計有很大困難。”傅老將軍回憶起當初的想法,至今仍很激動,“靠我一個人,是辦不好、也辦不成這件事。我只得厚著臉皮去求朋友幫忙。”
“這一輩子,我幾乎沒有因為自己和家庭的事情,去麻煩我的朋友幫忙。但這次為了王屋山,我破例了。”傅老將軍告訴記者。
2008年7月,傅翠和將軍飛赴北京,找到他的好朋友十屆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黃璜。一見面,傅老將軍就把他所知道的王屋山和盤說給黃璜聽。可對于黃璜來說,王屋山是陌生的。
接著,傅老將軍詳細介紹了王屋山的人文歷史如何厚重,講王屋山在中國道教史上的獨特地位,以及王屋山如仙境般的美麗景色。
黃璜被眼前的這位老友感動了。他知道,傅翠和堅韌不拔的性格,傅老將軍不為錢、不為權、不為名、不圖利,一心為了王屋山的保護與開發。從某種程度上說,王屋山就是傅老將軍與故鄉一生一世不能割舍的情緣。王屋山已成了他理想的一部分。
黃璜欣然答應了傅老將軍的請求,他還邀請了十屆全國政協民族宗教委員會主任鈕茂生,十一屆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等,一起赴河南濟源進行考察。
2008年8月,王屋山迎來了這批特殊的客人。
在傅翠和的親自陪同下,鈕茂生、黃璜、任法融,還有全國人大常委、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黃信陽,中國道教協會秘書長袁柄棟,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伊麗蘇婭等來到了王屋山。百聞不如一見。考察團成員無不對王屋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和道文化感到震撼。他們在對王屋山給予了高度評價的同時,還對其道文化開發提出了一些指導性意見和建議。
考察團對王屋山的肯定和贊揚,就像一顆強心丸和興奮劑,成了傅老將軍為王屋山奔波忙碌的動力之源。
緊接著,他又花了近4個多月的時間,多次赴西安、上北京與朋友們共商王屋山事宜。他還請朋友幫忙,就王屋山的整體開發與保護問題,在《光明日報》寫了一份內參。
終于,王屋山綜合開發保護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河南省委、省政府對此也非常重視,河南省委原書記徐光春,省長郭庚茂等對王屋山綜合開發保護也作了批示。河南省政府成立了王屋山綜合開發保護領導小組。
隨后,河南省領導兩次帶領河南省社科院及宗教、旅游、文物等省有關部門和單位負責人到王屋山考察調研。在此基礎上,河南省政府批準了王屋山綜合開發保護方案。
令傅老將軍感到欣慰的是,去年12月,由濟源市政府編制的《王屋山總體開發保護規劃意見》,已經國家建設部批準通過。傅老將軍告訴記者,河南省已將王屋山保護與開發納入該省“旅游立省”戰略規劃,并將王屋山作為全省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突出其在南太行旅游區中的重要地位。
傅老將軍為何一直如此熱愛王屋山呢?
從空間上說,王屋山已與他的生活相距甚遠;從時間上講,王屋山早與他相隔五十余載;從環境上看,王屋山并不如他生活的城市富足。采訪中,記者一直在追尋這個答案。
“我不想出名,只是想為王屋山做點事!”傅老將軍多次跟記者說,“不要寫我,多寫寫王屋山吧。以前我在工作崗位上,沒有時間和精力為家鄉做點事,現在退休了,該補償了。”
其實,只要見到過傅老將軍的人都知道,將軍離開家鄉的幾十年,雖然身居要職、工作繁忙,但將軍始終用一份濃濃的鄉情,耕耘著裝在他心頭的那片家鄉厚土,始終用一顆感懷的心,回報養育過將軍的跪乳之恩。
是啊,故鄉王屋山是傅老將軍認識、理解這個世界的基點和縱深。那才是他生命的真正“家園”。
這,也許就是故鄉最本真的意義。
聆聽完傅老將軍講述他50年軍旅生涯的成長故事,記者更理解他如此熱愛家鄉的原因。從戰士到將軍,從青年到老年,傅翠和的人生,實現了多次跨越,但不管工作如何變動,崗位如何變遷,他從沒有改變的是——擁有一顆濃濃的思鄉、戀鄉、愛鄉之心。
人生百年歸平淡。2000年,傅翠和將軍從第二軍醫大學政委工作崗位退休至今,雖然離開了領導崗位,但他軍魂猶在,愛心猶在,他一顆眷戀家鄉的赤子之心從未改變…… 作者:肖鑫 唐先武(原標題:將軍十進王屋山——記二醫大原政委傅翠和的故鄉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