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臘月,走進花鄉鄢陵,在亭臺、樓閣旁,小橋、池塘邊,庭院、公園中,隨處可見蠟梅迎著料峭寒風,綻開那嬌小玲瓏的金色花瓣。不由人脫口而出詠梅詩句:“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1月26日,首屆中國(鄢陵)蠟梅產業論壇將在這里隆重舉辦。屆時,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龍清、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劉青林等近百名全國蠟梅界知名專家,成都幸福梅林合作社總經理何相達等眾多蠟梅企業界成功人士、園林花木企業代表將集聚一堂,針對蠟梅產業發展、蠟梅品牌打造、蠟梅產品開發等課題進行深入交流探討。鄢陵縣縣長袁寶根說:“舉辦首屆中國(鄢陵)蠟梅產業論壇,對提高鄢陵蠟梅產品綜合開發能力,促進蠟梅產業化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歷史悠久 鄢陵蠟梅冠天下
“鄢陵的蠟梅始于唐,興于宋,盛于明清。”1月22日,正在為舉辦首屆中國(鄢陵)蠟梅產業論壇奔波的鄢陵縣林業局局長王磊告訴筆者,“‘鄢陵蠟梅冠天下’一說的發源地在鄢陵縣柏梁鎮的姚家村,其花卉生產歷史悠久。”
據史料記載,姚家村栽培花卉始于晚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截至目前,鄢陵縣12個鄉鎮、350余個行政村,村村都有蠟梅種植,種植面積6000余畝,共有蠟梅苗圃20多個、品種30多種,馨口梅、虎蹄梅、老蘇梅、赤心梅、紫花梅、早黃梅等聲名在外,素心蠟梅最具特色。在今天的鄢陵縣,已經形成了以柏梁鎮姚家村為中心,方圓5公里的蠟梅栽培集散地,鄢陵蠟梅園、鄢陵花木盆景園、鄢陵六和花木生產基地等都有以蠟梅為主的花卉苗圃基地。全縣年產蠟梅達120萬株。
河南農業大學教授趙天榜在《中國蠟梅》一書中說:“蠟梅有4個品種群、12個品種型、165個品種,其中最佳者為河南省鄢陵縣所產的蠟梅。”明清時期的韓程愈在《敘花》中記載:“蠟梅一種,唯鄢陵著名。”
千年傳承 中國蠟梅文化之鄉
心靈手巧的鄢陵花農還開發出了極具文化品位和觀賞價值的蠟梅盆景造型及古樁蠟梅等品種。鄢陵蠟梅多次參加全國“二梅”的展評,獲得了多項大獎。2005年,在武漢舉辦的“中國第九屆梅花蠟梅展”中,鄢陵的蠟梅獲得了4金3銀1銅的獎項。鄢陵的蠟梅在走向全國之后,也越洋走出國門,被栽植在美國的林肯紀念館內。
蠟梅文化在鄢陵以民間文藝的形式傳承了千余年后,使鄢陵人養成了愛梅、種梅、賞梅、詠梅的特有愛好,也使鄢陵蠟梅文化得到了發揚光大,融入厚重的中原文化沃土之中,成為該縣特有的文化。1985年,鄢陵縣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定,將蠟梅定為鄢陵的“縣花”。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梅花蠟梅協會會長陳俊愉先生數次蒞臨鄢陵考察蠟梅生產情況,為鄢陵蠟梅的生產提出寶貴的建議,并欣然為鄢陵蠟梅題詞:“山阻石攔,大江畢竟東流去;雪壓霜侵,蠟梅香飄萬里長。”真誠地祝愿“鄢陵蠟梅走向世界”。
為了弘揚鄢陵的花卉文化,打響鄢陵蠟梅文化品牌,1986年,鄢陵舉辦首屆花卉盆景展評。鄢陵縣于2001年開始舉辦的中原花木交易博覽會,迄今已舉辦了9屆,對鄢陵蠟梅文化的保護、傳播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國家領導人溫家寶、李克強等先后到鄢陵考察花卉生產,并欣然題詞,為鄢陵蠟梅文化增添了濃重的色彩。2006年9月,中國文聯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鄢陵縣“中國蠟梅文化之鄉”稱號。
重拳打造 今日蠟梅更嬌艷
清朝時期,蠟梅每株售價高達白銀6兩。久經市場經濟歷練的當代鄢陵人深諳蠟梅產業的“含金量”。
基于鄢陵蠟梅品牌在全國的重要影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鄢陵縣把蠟梅品牌擦亮、蠟梅產業做強、蠟梅文化叫響作為落實《許昌市花卉苗木產業發展振興規劃實施意見》的重要內容,接連出手了“組合拳”:
引導全縣花農大面積種植蠟梅,拉動蠟梅經濟產業,形成全國性蠟梅交易市場,把鄢陵打造成全國面積最大、品種最全、最有特色的大型蠟梅集散地。
在鄢陵名優花木生態科技園區內建立蠟梅生態觀光園,集中展示鄢陵的蠟梅品種,進行蠟梅生態的科學研究,彰顯蠟梅造型的豐富性和觀賞性。觀光園融種植、栽培及文化觀光旅游為一體,實現蠟梅產業、蠟梅文化的良性互動。
加大對蠟梅文化的經費投入,對以柏梁鎮姚家村為主的蠟梅生產基地進行資金扶持,進一步加大對鄢陵蠟梅園、鄢陵花木盆景園、中原花木博覽園等花木生產基地的建設力度。
開發蠟梅文化旅游景點,集奇異蠟梅品種、珍貴品種之大成,促進鄢陵生態旅游的快速發展,將蠟梅造型和蠟梅盆景藝術融于一體,為冬季踏雪賞梅提供優美的觀賞場所。
扶持與蠟梅文化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開發蠟梅文化產品,變文化品牌優勢為資源品牌優勢。如開發蠟梅酒、蠟梅茶、蠟梅飲品等,為地方經濟發展繁榮提供全方位服務。作者:姚宏偉 康運東(原標題:寒冬蠟梅綻 梅香飄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