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許慎的說法,龍在春分的時候要飛上天空。這時候,想象力就發揮了作用,龍從睡夢中醒來蓄勢待飛,飛之前總得看看方向吧,看方向總得抬頭吧。另外,按照人們的生活習慣,啟程要定個好日子。農歷二月二是個標準的雙日子,又在春分前后,所以就“二月二龍抬頭”了,而且稱二月二為“龍頭節”或“春龍節”,民間則直稱“二月二”。
許慎之后,也有很多人知道龍是不存在的,但又不好意思駁許慎的面子,就出來打圓場:許慎所解釋的龍,并非指真的龍,而是比喻天空中星宿的變化。古人把天上的星辰分為二十八宿,東西南北各七宿,東方的七宿分別叫角、亢、氐、房、心、尾、箕,稱“東方蒼龍”,其中角宿是龍頭。在冬季,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地平線下,到了二月初,角宿在黃昏時候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故稱“龍抬頭”。
龍抬頭就抬唄,和人剃頭有什么關系?這還得從正月里的一個習俗說起。民間傳說:正月剃頭,外甥死舅。
果真如此,世上就少了許多麻煩。對于那些大奸大惡之人,沒有必要大動干戈,只需逮住他外甥,在正月里往理發店一送,問題就解決了;另外,舅舅可不敢過分得罪外甥,否則,外甥在正月里花上幾塊錢,舅舅家就得辦喪事。
其實,正月剃頭和外甥死舅沒有任何因果關系,正月不理發,僅僅是一種風俗而已。相傳,很久以前有個窮理發匠,他和舅舅的關系非常好,給舅舅拜年時,卻總是拿不出像樣的禮物。于是,理發匠串親戚時就帶上理發工具,精心地給舅舅剃頭刮臉,也算是送上了一份禮物。舅舅非常理解外甥的一片孝心,每逢春節,專等外甥來拜年時讓外甥給他理發。后來,舅舅去世了,理發匠一到春節就會想起死去的舅舅,給別人理發時,精力集中不起來。理發是件持刀弄剪的活兒,稍一分心,就可能在顧客臉上開個小口子。顧客不滿意,就責怪理發匠并問其原因。理發匠說:“思舅。”于是,人們在正月里就不敢找這個理發匠理發了,因為“思”和“死”諧音,人們就把不理發的原因訛傳為“死舅”。
還有一種說法,似乎還有歷史根據。清軍入關后,為徹底摧毀漢人的意志,頒布了“剃發易服”令,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又特別推出了“剃發令”,強迫人們留滿族的發型:把前顱的頭發剃光,把后腦的頭發編成一條長辮垂下。現在,理發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但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理發卻是一場征服與反征服的政治戰爭。漢人引經據典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統治者不吃這一套,發出了“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警告。這一警告雖然嚇倒了許多人,但是也激起了一些人的強烈反抗。特別是江南士子,喊出了“頭可斷,發不可剃”的口號。剃頭這樣的小事也就升華成了兩種文化的沖突。江蘇嘉定一帶的百姓,因反對“剃發令”揭竿而起。但胳膊最終擰不過大腿,“嘉定三屠”之后,硬抗轉入軟磨,人們以“正月不剃頭”來表達對清朝的不滿和對明朝的思念,意為“思舊”,為了掩人耳目,詐稱“死舅”。不用說,久而久之,也訛傳為“正月剃頭,外甥死舅”了。
明清早已成為歷史,剃頭、留發那檔子事也早告一段落了,但“正月不剃頭”演變成了風俗。“有錢無錢,剃頭過年”。春節前剃頭之后,到了二月二,已經一個多月,正是需要剃頭的時候。另外,在龍抬頭的日子里剃頭,叫“剃龍頭”,加個“龍”字在里面,非常吉利。剃了龍頭,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夠抬起頭來做人。既然寓意這么好,為什么不去剃頭呢?